2010《中国2型糖尿病指南》十大新要点(上)

编者按

自从2010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以下简称《指南》)颁布以来,本刊陆续刊登了一些解读文章。但依然有许多读者在咨询关于新指南变更的问题。为此,本刊邀请了湖北省新华医院刘佩文教授为我们做一次全面的点评。

总结2010新《指南》有4大特点:①创新:汇集了国内外大量最新循证医学研究的结果;②全面:从流行病学到分型分期,从教育预防到诊断治疗;③实际:符合中国国情与中国糖尿病患者实际病情;④实用: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可操作性,是指导我国临床医生防治糖尿病的纲领性文件。新《指南》也应是各位“糖友”学习了解的书籍,以便和医生更好地配合,战胜糖尿病,享受生活!

刷新了中国糖尿病患病率

2007~2008年,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组织下,杨文英教授牵头进行了14省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后发现,我国20岁以上成年人的糖尿病患病率已高达9.7%。也就是说,在中国几乎每10名成年人中就有1名糖尿病患者,中国成人糖尿病患者总数已高达9240万,糖尿病前期患者1.48亿。这也意味着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

糖尿病已不仅仅是发达国家的“富贵病”,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也已成为糖尿病的重灾区。防治糖尿病确实刻不容缓!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不变,但糖化血红蛋白将会作为诊断标准之一

关于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新《指南》沿用了2007版标准,而没有将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作为诊断标准。这是因为我国HbA1c诊断糖尿病切点的资料相对不足,尤其是我国HbA1c测定的标准化程度不够。因此,过早应用HbA1c作为糖尿病诊断标准,势必造成高误诊和漏诊率。

当然需要强调的是,因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研究证明HbA1c能稳定和可靠地反映患者的预后情况,将HbA1c作为反映平均血糖和评价血糖控制的金标准已在临床广泛应用。当今对HbA1c用于糖尿病诊断指标的研究越来越多,且得到了极大的关注。2010年美国糖尿病学会已经把HbA1c≥6.5%作为糖尿病的首要诊断标准,最近世界卫生组织也建议在条件成熟的地方采用HbA1c作为诊断糖尿病的工具,并建议将HbA1c>6.5%作为诊断糖尿病的切点。

当前,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正在实施“中国糖化血红蛋白教育计划”,并在循证糖化血红蛋白在中国人群中糖尿病诊断的切点,使糖化血红蛋白在糖尿病管理、筛查、诊断治疗中体现其准确性与实用性。所以,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糖化血红蛋白终将会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标准:HbA1c<7.0%

新《指南》把HbA1c的控制要求由<6.5%更改为<7.0%,其原因主要在于:

1.与国际上主要的糖尿病指南(如美国糖尿病学会指南、国际糖尿病联盟糖尿病治疗建议)保持一致。

2.多个大型循证医学研究证明,HbA1c降至7.0%时糖尿病的微血管并发症已明显降低,HbA1c进一步降低虽然可能对微血管病变有益处,但低血糖的风险会增加。

3.新近完成的多个临床试验观察到,在糖尿病病程较长、携带大血管病变危险因子较多或已经发生大血管病变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更强化的血糖控制(HbA1c<6.5%)不但不能减少大血管病变发生的风险,还可能增加死亡发生的风险。

但需要强调的是,血糖控制目标应个体化,2011年美国糖尿病学会也认为,控制HbA1c接近正常可以进一步减少微血管病变。对于病程短、预期寿命长、没有心血管病变的人群,在没有明显低血糖和治疗不良反应的情况下,应该更严格地控制血糖(HbA1c<6.5%),或越接近正常越好。

综合管理心血管危险因素,以求全面达标

对糖尿病患者尤其是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一定要加强心血管危险因素的长期管理和综合治疗。要认识到糖尿病患者的HbA1c的降低,是治疗糖尿病的一个持久与基本的达标要求,而糖尿病控制的更高与最终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减少靶器官如心、脑、肾、眼等的损害,降低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的危险,预防慢性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寿命,既要活得长,还要活得好。这就要求我们积极配合医生,除了血糖达标外,还要控制血压、血脂、体重、血尿酸、血黏度;一定要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少吃多动保健康。

(编辑/李文解)

推荐访问:中国 要点 糖尿病 指南 十大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