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RINC818视频传输系统的设计

zoޛ)j馐 мTT设计方法和原理。根据实验室情况,搭建了测试环境和平台,最终验证了设计的可行性、正确性,达到了预期目标和要求。

关键词:ARINC818 航空数字视频总线 航空电子系统 拓扑 模块化

中图分类号:TP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6)11-0154-01

在现代航空电子技术领域,电子系统迅速升级,网络结构越来越复杂,整个系统内部交互的数字化信息量与日俱增,作为航空电子系统“神经”的总线技术成为制约其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1]。传统的MIL-STD-1553B、ARINC429等总线已不再适用于当下综合化极高的航空电子系统,1Mbps左右的传输速率远远不能满足高速、实时性、大容量数字视频信息传输的需求[2]。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航空电子系统模块化、集成化程度,必须开发新一代的航空数据总线技术。而ARINC818标准规定的一个新的数字视频接口和协议标准,势必成为今后航空电子系统总线的发展趋势。

1 ARINC818拓扑结构及特点

ARINC 818 被称为航空数字视频总线(ADVB, Avionics Digital Video Bus),是针对航空电子系统中非压缩数字视频传输制定的接口标准。ARINC 818基于光纤通道协议(FC),对FC-AV协议内容进行简化而生成的。因此,FC协议和FC-AV协议是ARINC 818总线协议的基础。光纤通道具有高可靠性、高带宽、高实时性的特点,在数据延迟、带宽、错误检测、远距离传输等方面均适合作为航空电子系统的数据总线。

ARINC818是点对点拓扑结构、采用8B/10B编码的串行音视频传输协议。该协议架构和FC基本相同,由五个标准层构成:FC-0Physical (物理链路层)、FC-1Code(编解码层)、FC-2 Protocol (协议控制层)、FC-3 Management (通用服务层)和FC-4 Mapping (高层协议映射层)。

ARINC818总线在传输速率、传输距离等关键技术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已经在航空电子视频传输系统中起到关键作用,并且在空客A400M和波音787等重大商业项目中得到验证。ARINC818与其它视频总线比较如表1所示。

ARINC 818总线技术由于其独特的技术优势,必将成为新型航空电子视频系统的主流技术。深入研究和开发ARINC818总线技术,对我国军事和商业航空电子视频领域的技术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2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在航空电子视频传输系统中,要求能够把视频传感器(包括红外线传感器、飞行录像机、光感照相机、摄像机等)取得的视频信息在光纤网络中准确高速地传输,并能够在接收端实时恢复显示。根据这一要求,提出了基于ARINC818总线协议的视频传输系统设计方案。

本方案设计的视频传输系统主要包括ADVB发送器、ADVB接收器和ADVB显示终端三个功能模块,而底层FC物理层、光电转换等功能是用Xilinx公司的IP核实现。

2.1 ADVB发送器设计

ARINC 818发送器的主要功能是将写入该模块的视频数据封装为ADVB帧并提供给底层链路发送。本模块的工作方式有行同步(Line Synchronous)和非行同步(No-line Synchronous)两种类型。

2.2 ADVB接收器设计

ARINC 818接收器的主要功能是接收来自光纤网络的ADVB帧,进行帧解析后,对帧的传送状态进行判断。解析后得到视频的辅助信息数据和像素数据,辅助信息数据能够正确地标识出接收到视频的格式,为视频的恢复显示提供依据。像素数据的去向有两种,一是被存储以便管理;另一种是由显示终端恢复视频显示,查看接收到的视频数据质量。

2.3 ADVB显示终端设计

显示终端是整个视频传输系统的终端,它的作用主要是根据ADVB顿的传送状态、帧与帧之间的Idle数量恢复出视频显示的行场同步信号,依据视频编码芯片Sil164对RGB视频数据的要求进行重组,最终在显示器上正确地恢复视频显示,与发送器的视频源比较,则可得知视频传输系统的工作状态是否正常。

3 实验及测试数据

在实验系统中,数据源选择一组自定义的RGB数据,描述了分辨率为1024×768@60Hz格式的图像,其中,白、蓝、绿、红四种颜色等间距的竖条纹排列。RGB数据经过电路板上的PCIe接口进入FPGA,在片内按ARINC818协议完成ADVB帧封装及帧发送控制,最后发送到光发送模块;光纤网络采用环回模式,光接收模块接收的数据流通过驱动芯片后,最终在显示器上恢复显示图像。

4 结语

本文针对ARINC818总线协议、拓扑结构以及协议特点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并对ARINC818与其它总线进行了比较说明。另外,从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出发,详细阐述了发送器、接收器和显示终端的设计框架和流程。最后,依据实验室情况搭建了测试环境,最终验证了设计的可行性、正确性,达到了预期目标和要求。

参考文献

[1]王红春.基于FC的航电数字视频传输技术研究[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10(5):250-253.

[2]马贵斌,周国奇,田珂.军用数据总线技术发展综述[J].电光与控制,2010(6):48-53.

推荐访问:传输 设计 系统 视频 ARINC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