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教材,启迪智慧

古语云,无规矩不成方圆。对于教学活动来说,教材就是它的“规矩”。教师在教材所设定的知识区域内,有“枝”可依,同时教材中的知识具有外延性,以其作为中心寻求开去。把握教材的特点,启迪学生的智慧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这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教材本身结构特点、内容特点作为宝藏,并加以挖掘利用,使之为有效教学服务。本文以“乘法分配律”为“参照物”,谈一下对教材的把握,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问题。

一、用口算的“钥匙”开启数感“大门”

教师依托教材展开教学活动时,要利用教材的特点,进行创新,丰富教学内容。小学数学教材内容,运算知识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正如苏步青教授所说:“所谓数学,即是对数进行研究的学问,运算是其中一个过程,而非终极目标。”简言之,运算只是学习数学知识的一个微乎其微的站台,看到它并不算胜利,数学知识这条路还很漫长。为此,小学数学的学习要重点掌握运算的精髓,即“数感”。数感的培养是对学生数与量直观感受的挖掘,而这种直观感受是来源于大脑和口的协调并用。口算的重要性由此可知。因此,教师在进行乘法分配律教学的时候,要把握教材,注重对学生数感的培养,将口算环节提到课堂教学的案板上,带动学生运算训练的积极性,使其提高运算的水平。

例如(3+7)×4=?这道题,教师可以在学生了解乘法分配律运算方法的基础上,让他们在小组间进行竞争性的口头运算。

(3+7)×4

=3×4+7×4

=12+28

=40

在口算的过程中,学生集中注意力,相互比拼,用口述的方式列出算式,算出最终结果。这样既锻炼了逻辑思维,又培养了数感的形成。

二、以符号作“枪炮”攻破知识“堡垒”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符号作为一种数的呈现方式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攻破理解障碍。可以说,数学本身自有其独特的符号系统,就是代表着一种数学语言,也是对具体数的一种象征。依据小学生独特的心理发展特点,符号教育较之言传教育占据上风。所以,教师要将符号这一系统利用起来,作为“刀、枪、剑、炮”攻破数学知识王国一座座“堡垒”。

以乘法分配律这一知识为阐述依据。类似有关乘法分配律的等式不胜枚举,那么,如何只用一个等式就将类似的成组等式表示出来呢?换句话说,用什么样的方式为数不胜数的乘法分配律等式“代言”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会产生这样的疑问。由于此前学生已经接触到乘法交换律的表达方法,所以容易想到用字母符号代替算式的办法。接下来总结归纳,乘法分配律的表示法:(a+b)×c=a×c + b×c。但是,掌握了字母表达法的表面含义还远远不够,同学们必须学会该表达式的逆向运算法则,此时教师给出问题:若已经知道15×4+15×6这个式子,根据乘法分配律公式,该如何对其进行转换呢?能按照例式表述一下吗?经过逆向思维的转换,学生在外形上感悟到了乘法分配律的含义,也从算理上对这一核心概念有了更深的领会,给进一步的数学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借练习之“魔法”串联知识“链条”

方法掌握之后,就要辅之以正确的练习,以求增强学生对公式的认识深度。在新授环节完成以后,教师可以出示类似书中练习的习题,作为基础层面的巩固。而有些习题外形也需要稍加变化,如65×(18+1)同65×18+65,就要进行简单说明,或者提问个别同学,使他们对这样的问题给出合理表述。巩固练习之后,就需要对教材进行全面剖析,了解教材中的内部联系,也可以谓之为读懂并读通教材。这一层次要求学生能够做到将知识进行纵向串联,让看似散落的知识连贯起来。这样学生不但回顾了此前的方法,也让本课习得的知识实现了更高层次的巩固,使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贯通,便于提高认识的深度。最后,还可以将教材的功能扩大化,对其中的内容灵活运用之。比如可以再次利用前面的情境图,向同学发问:还可以提出与之不同的混合计算题吗?可以问“五件衣服比五条裤子多用多少钱”这样的问题,然后予以列式计算,让乘法分配律实现扩充,写出(a-b)×c=a×c-b×c。至此,基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乘法分配律教学基本完成,前后知识有序相连,教学过程看似随意而韵味无限。◆(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刘 林

推荐访问:启迪 把握 智慧 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