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区四州经济结构特征与发展战略导向

我国藏区从行政区划上,主要包括西藏自治区、青海省、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四川省的甘孜和阿坝两个藏族自治州、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等区域。近年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民族政策扶持力度的加大,学术界对于西藏自治区和青海藏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较为充分,而对甘南、甘孜、阿坝和迪庆四个藏族自治州的系统研究还比较少。从客观条件来看,该四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由于其特殊的地理区位、民族风情、资源环境造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性。本文在定量衡量该四州特色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揭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成因,以期为科学制定发展目标和相应的战略对策提供参考。

一、经济发展现状

由于保护自然环境和资源的原因,我国历来对于藏区的经济发展基本上都则重于以保护为主、开发为辅的原则。因而,建国以来甚至是到2000年前后,藏区的经济结构主要是以农业和牧业为主导形式,工业很少。所以,到目前为至,农牧业在四州经济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农业人口比重相当高,近年来,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部分农业剩余劳动力实现了向二、三产业转移,但是农业人口的比重仍然高达80%以上。

受自然条件和人口素质的制约,四州仍然延续传统农牧业的生产和耕作方式,效率十分低下,30%左右的农产品商品率中也是以出售原料为主,加工转化率低,经济发展缓慢滞后,主要表现为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很低,以人均GDP为例,2005年各州人均GDP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差距很大。其中,阿坝州人均GDP8839元,比全国少5201元,占全国的63%:迪庆州人均GDP7994元,比全国少6046元,占全国的57%;甘孜州人均GDP5468元,比全国少8572元,占全国的39%,甘南州人均GDP3868元,比全国少10172元,仅占全国的28%。

因为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2000年以来四州的经济发展有了比较大的变化。在西部政策和民族政策的双重启动下,四州的地方经济结构开始进行调整,具有民族特色的加工工业、旅游业快速发展,促使其经济逐渐走上合理化、健康化的轨道。

二、经济结构特点

1.区位商分析方法。区位商也称为区域规模优势指数或区域专门化率,是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中常用指标,表示该地区某一行业的规模水平和专业化程度,是一个地区特定部门的产值在该地区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与背景区域该部门产值在背景总产值中所占比重方面的比率,表达式为LQij=Lij/∑Lij与∑Lij/∑∑Lij之商,其中·i表示第1个地区(1=1,2·n),j表示第j个行业(j=1,2…m),Lij表示第i个地区、第j个行业的产出。当LQij>1时,意味着{地区的j行业供给能力能够满足本区需求而有余,可对外提供产品;当LQij=1时,意味着i地区的j行业供给能力恰好能够满足本区需求;当LQij<1时,意味着i地区的j行业供给能力不能满足本区的需求,需要由区外调入。

2.三次产业的基本结构关系。利用区位商公式,计算可得甘孜州、阿坝州、甘南州、迪庆四州三次产业区位商分别为:

1.76、0.70、1.12,1.56、0.86、1.05,2.52、0.44、1.19,1.52、0.76、1.12。可以看出。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区位商均大于1,说明第一、三产业具有比较优势,产品有剩余,可以支持全国调剂或出口国外。第二产业区位商均小于1,说明第二产业产品不足,需要从区外调入或进口,才能满足市场需求,因而为相对弱势产业。由此可知,四州目前的经济结构很不合理,产业结构层次较低,传统农业和以资源为依托的第三产业占据经济发展的重点,而工业发展落后,不足以支撑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

3.农业经济发展分析。仍利用区位商公式,计算可得甘孜州、阿坝州、甘南州、迪庆四州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的区位商分别为:

0.601、1.253、1.918、0.004,0.586、2.847、1.584、0.005,0.789、0.541、1.649、0.003,0.633、1.751、1.301、0.009。结果表明,林业、牧业区位商均大于1,表明林、牧业产品除保证自我需求外,还有较大剩余,这和其草原、林地资源优势状况相匹配,林、牧业为主导产业,农业经济主要靠牧、林业产品的支撑。种植业区位商都小于1,说明粮食生产水平较低,还不能自给自足,需要从区外调入或进口。因四州地处内陆,海洋和湖泊很少,并且藏族特殊的饮食习惯,渔业产品很少,导致渔业区位商很低。从以上结果还可以看出,四州农业内部各产业的区位商与同类型土地的人均面积呈正相关,可见林业和牧业规模优势的产生直接以资源数量为基础,农业发展还停留生态资源主导发展阶段。

4.第三产业发展分析。从目前发达国家来看,第三产业比重远远高于第一、二产业,以美国2005年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占78.6%,而同期四州第三产业比重在30%~45%之间,下面以甘南州为例,分析第三产业内部各产业发展对经济的影响。由于地理环境闭塞,经济发展滞后,甘南州第三产业发展缓慢,2000-2005年以来区位商变化显示了甘南州第三产业内部各产业的动态发展路径:2000年以来,甘南州卫生、教育区位商最大值分别达到3.51、2.77,说明了此期间对人口质量、素质的提高已经引起重视,卫生、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旅游业区位商从0.73增长到1.9,反映了甘南州旅游业发展很快,此外,交通运输、地质水利等基础设施也在逐渐改善;但以金融、房地产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还很滞后,区位商平均值仅为0.53,并且科研水平仍很低,严重制约甘南州现代化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5.工业经济发展分析。上世纪60-70年代,四州先后经历了国家工业化布局时向西部迁移的“三线建设”,依靠国家力量的推动,利用丰富的矿产资源优势,工业化由此起步,经过40年的发展,四州工业化水平仍很低,主要依赖于矿产等初级资源产品,未能起到对经济有效推动作用。由于技术水平有限,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勘察程度低,开采手段粗放,造成大量资源浪费,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范剑勇(2003)通过将区域差距分解为各地区结构转型速度的差异,证明改革以来区域差距持续扩大是由第二产业的高产值份额和非农产业在空间上的不平衡分布所致。由区位商的分析也可以得出,工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是保证四州经济快速增长的关键。近年来,利用丰富水资源,水电业发展迅速,2D05年甘孜州、阿坝州、甘南州的人均发电量分别是2000年的4.86、2.08、2.04倍,大力支持了国

家的“西电东输”工程。

三、综合评价和战略建议

根据波特的钻石模型,经济增长过程可分为,生产要素推动发展阶段——投资推动发展阶段——创新推动发展阶段——财富推动发展阶段。由于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滞后,常年以来,生产要素是四州经济持续增长的决定性因素,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经济开始从生产要素推动过渡到投资推动,2005年甘孜州、阿坝州、甘南州、迪庆四州的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为2000年的4.26倍、4.42倍、4.43倍、2.51倍,增长速度很快,并且其中约90%都用于基本建设,有力地促进了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由以上分析可知,工业为四州弱势产业,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增长与工业化进程是分不开的,此规律在藏区也不例外,所以选择区域特色的工业化发展道路是促进四州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辽阔的森林、草地是长江、黄河水源涵养、水质保护的天然屏障,在维系长江、黄河流域乃至全国生态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培育和发展藏区现代特色工业经济,不仅关乎当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也直接关系到国家生态环境的保护与重建。由于其特殊的生态环境,不能选择常规工业的发展模式。根据上文分析,农牧业迄今仍是四州最具基础性、影响最深广的产业,所以四州的独特工业化道路应着重于现代工业技术对农牧业的技术改造,具体表现为利用现代化工业技术,实现与农牧业、生态旅游业等相关产业的有效链接,促进农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快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换,实现其产业化向纵深方向发展。

由以上分析可知,第一、三产业是四州的相对优势产业,第二产业是相对弱势产业,因此,现代工业化的发展是实现其经济快速增长的关键,而特殊的生态条件、经济现状决定了其工业化必须走具有民族特色的发展道路,即利用现代工业技术实现农业、第三产业的整合,实现以产业互动为基础的跨越式发展。根据以上分析,我们提出以下战略和对策建议。

一是要实施产业结构整合战略。以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依托,以保护环境为前提,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水力发电、藏药、生态旅游业,其中,把生态旅游业作为整个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农牧业逐步向“高效、生态、特色、观光”型农牧业转化,第二产业着力发展水电、农牧产品、藏药加工、旅游商品制造,三次产业互相促进,重点实现工业现代化,关键是在开放条件下引进现代工业科技,实现农牧业、服务业等第一、第三产业现代技术含量的增加,以深化农业、旅游的发展深度和层次,而不是单单表现为四州产业结构中工业比重的增大。

二是要实施人力资源战略。四州经济滞后相当程度上受人口素质的制约,人力资源是实现经济结构优化的关键,是经济健康发展的有效保障,因此,要着力抓好基础教育、积极发展中等教育、加强高等职业教育以开发四州潜在人力资源,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现有人力资源水平,还要创造优惠政策、待遇条件,吸引外地人才。

三是要实施公共经济战略。二元经济结构突出、城乡差距过大是阻碍四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解决二元经济的关键在于协调经济结构,加快农牧业剩余劳动力的产业间流动,此外,还要通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增收渠道、支农惠农政策、开发式扶贫等途径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保证经济持续增长。

四是要实施有限资源开发战略。四州是我国最重要的生态环境保护屏障,所以其资源开发利用的价值取向应坚持“以保护为前提、保护重于开发”。目前四州都出现不同程度的过牧超载状况,企业中以天然林采伐为背景的森工企业与以矿产资源为依托的采矿企业占很大比重,大规模过度开发自然资源造成的生态保护成本居高不下。为保护资源环境,要处理好生态建设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对以上类别企业要控制规模、限制数量,对不符合生态环境标准的要予以取消。还要通过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科技水平等措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资源的集约利用。

推荐访问:发展战略 经济结构 导向 特征 藏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