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专业课程教学效果的原因分析及其改进意见

摘要:本文作者分析了专业课程在高校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性。深入探究了当前影响专业课程教学效果的原因,并且针对目前专业课程教学效果不理想的现状,结合教学实践探索了一些有利于提高专业课程教学效果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专业课程 教学效果 探索与实践

一、专业课程在高校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性分析

我国高校现行课程体系设置的内容一般可以分为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及实践教学环节几个部分。基础课程一般安排在大学的一二年级。是任何大学生都必须学习的课程;专业课程则安排在三四年级,不同专业的差异就体现在大学生通过不同专业课程的学习来获得将来从事某一特定专业的能力这一方面。

基础课程为大学生将来深入学习某一专门知识提供了一个平台,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大学生对基础课程的学习热情自然比较高。专业课程则是大学阶段继基础课程之后开设的专业知识方面的课程,是大学生为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从事特定领域的工作必须学习的专门知识的课程。大学生对专业知识掌握得扎实与否直接影响到他们能否尽快地适应将来的工作岗位。从这个意义上说。专业课程在高校的课程体系中同样占据重要的位置,对于大学生来说,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学习不可偏废其一。

二、当前影响专业课程教学效果的原因分析

前已叙及专业课程在高校的课程体系设置中的重要地位,然而不少高校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作一番分析。

1 大学生专业思想的影响。

专业思想是大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和学科的认识、理解和态度。是专业教育和教学的根本点和出发点。有一些大学生没有清晰的专业意识,对专业通常缺乏全面、系统的认识,甚至对专业产生困惑,这就极大地影响了专业情绪。这部分大学生对自己学习的专业认识不深,不感兴趣,有抵触情绪,从而导致对专业课学习不努力、不认真、消极应付。当然这部分学生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小,但他们思想的不稳定,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的教学及其他学生的学习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2 教师授课方式单一,讲授内容轻重不分。

导致当前专业课程教学效果不好的一个原因是:一部分讲授专业课程的教师,或者没有针对所教课程的特点采取学生易于接受的授课方式,或者讲授的内容轻重不分,学生抓不住重点,产生了厌学情绪。由于专业课程是与现实的生产或服务紧密结合的,因此,对于初学专业课程的大学生来说,若缺少实践经验就存在一定的困难。如果任课老师不了解初接触专业课程的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因循守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对课程内容的轻重也不作区分,就会影响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笔者曾在讲授一门专业课程时就同一节课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结果发现其效果截然不同。

3 大学生出勤率较低。听课效果不好。

专业课程教学的效果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任课老师的教学态度和方式,二是学生的听课效率,二者有机结合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而当前的实际情况是不少的专业课程教师教学功底扎实、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丰富,但由于学生的出勤率低,或者是课堂上不认真听讲,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教师的主要作用就是针对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答疑解惑,如果大学生的出勤率得不到保证,学生不去听教师讲授,那么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4 大学生重基础课程。轻专业课程的思想作祟。

由于目前高校一直提倡“重基础、轻专业”,这就导致了一部分大学生的理解出现偏差,认为只要学好基础课程。如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等就可以了,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并不重视。一些大学生往往在专业课的课堂上学习其它内容,忽视了专业课程的学习。实际“重基础、轻专业”指的是不要有专业思想(对某一专业不满的抵触情绪),要注重基础,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忽视专业课程的学习。

5 大学生实践环节薄弱。

这里所讲的实践环节薄弱,主要是大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时没有得到适当的练习,如课程设计、实验课、课后作业。以及适合大学生参与的科研项目,等等。虽然目前各个高校都注重大学生科研能力的训练,但是真正结合专业课程和任课老师的科研还不多。

6 课程考核方式不够灵活。

专业课与实践结合较紧密的特点决定了采用合适的考核方式是非常必要的。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专业课程的考试方式也较多地采用了传统的闭卷笔试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学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没有从思想上认识到专业课程的重要性,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知识的掌握。

三、提高专业课程教学效果的改革与实践

要使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需要采取一定的方法,从教师的备课、课程的授课方式、实践环节、纪律考核方式、课程的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相应的改革。

1 讲授内容的筛选与精心准备。

不同专业的专业课程有不同的侧重点,任课老师应该遵循“二八”原则组织教学活动。即对一门专业课程中重要的约占本门课的20%的内容,要花总学时的80%的时间来讲授;而本门课程其他的80%的内容,仅用本门课程总学时的20%的时间讲解即可。专业课的任课老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要精心准备,对所教课程的内容精讲重点内容、少讲或不讲次要内容,对于重点、难点要求学生多做习题进行巩固。

2 授课方式的优化。

当前专业课程的教学方式还是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传授知识为主要教学目标,课堂讲授为主要教学方法,考试为教与学效果的检验手段。这种教学方式与当前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显然是不太符合的。笔者认为,在当前的形势下,专业课程的任课老师更应该探索适合本门课程的授课方式,如启发式教学方法、项目式教学方式、设问式教学方式、情景式教学方式等。

为了调动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可以采用项目式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是以实践为导向、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它从职业的实际需要出发选择具有典型性的项目为教学内容,通过师生共同实施这一完整的项目进行教学活动。学生被划分到不同的项目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按项目要求进行资料收集、选择、整理,通过小组成员的共同研究分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完成项目任务。在这一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自觉地进行知识的建构。这样的教学效果当然比一味地进行知识的灌输来得深刻、有趣,也更能调动大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积极性。

3 实践环节的强化与指导。

这里所说的实践环节指的是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涉及的课程实验、课后作业练习及课程设计等一些实践性的环节。对于这些实践性的内容,专业课教师应该加强指导工作。

如专业课程的任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视情况适当地补充一些课本上没有的但是与实际生产活动结合的具有代表性的习题,从多角度去启发和开阔学生的视野。对于专业课所涉及的实验课和课程设计内容,要求学生认真

地做,避免“眼高手低”的局面,造成理论和实践脱节。某些科研项目比较多的专业课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将自己的科研项目与所讲授的专业课程关系比较紧密的部分加以分解。作为综合性的作业或者是论文布置给学生。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积极性。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正常的教学活动。做到教与学的统一。只有注重平时的教与学才能使学生比较牢固地掌握专业知识。

4 采用灵活的纪律考核方式。

学生的出勤率是保证教学效果的前提。一位专业课教师课程内容准备得再充分,授课方式再先进。但是学生缺课率较高,那么教学效果也不会好,从而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纪律考核方式,督促学生到课堂听课,保证教学效果达到良好的目标。

教师常采用课堂上点名的办法检查学生是否到课堂上听课。因为最终的课程总成绩包括平时成绩和最后的考试成绩两部分,课堂点名不到的学生的平时成绩将会受到影响,对于缺课达到一定的学时数的学生,学校规定将不允许其参加课程结束后的考试,所以这对故意逃课的学生有一定的威慑作用。但问题是现在学生比较多,点一次名需要花费不少时间,在专业课程课时日益压缩的情况下,将会影响宝贵的教学时间。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能避免学生故意逃课,又不占用太多课堂时间的纪律考核方式。该纪律考核的具体做法是,课上任课老师自己准备纸张,让学生自己在纸上签名,然后任课老师将学生的签名收回后再抽查进行核对,这样不仅能节省专门用于点名的时间,而且能更加有效地督促学生到课堂听课。

5 课程考核方式的多样化。

课程考试是为了检验教学的效果,以前单纯的闭卷笔试的考试方式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容易陷入应试教育的模式。笔者认为应针对不同的专业课程,采取不同的考试方式,如开卷考试、闭卷考试、半开卷考试方式及学生参与命题的考试方式等。改革考试方式的目的是让学生深刻地认识所学专业课程的重要性,从而有利于学生考试前有重点、有目标、系统地进行复习,真正掌握课程的重点内容和精华。

四、结语

促进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需要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但关键要靠任课老师想尽一切办法,从专业课程的授课内容、讲课的方式、纪律的考核、考试方式的改革等方面加以改进和优化,提升教学效果,让学生掌握本门课程必备的知识。

参考文献:

[1]黄解军,袁艳斌.大学新生专业思想教育的思路及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7,(8).

[2]罗雪梅.高校经济类本科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思路[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83(4).

[3]陶宇红,洪燕云.项目教学法在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职教通讯,2006,(12).

推荐访问:专业课程 教学效果 改进 原因 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