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技术系统观视角下分解教学法的合理性探究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并结合实际运动项目对体育实践中分解教学法的利弊进行探讨,从特定的运动技术系统视角探寻分解教学法在实际运用中的前景,为分解训练法在其他体育运动项目的拓展应用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分解教学、运动技术系统观、合理性

1.运动技术系统

何谓系统?系统理论的发起者将其定义为一个元素的复合体,它们相互作用并相互作用。体育技术的核心是人们促进这项体育技术的发展和创新,而体育技术的变化正在影响着环境的变化。与此同时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也在影响着运动技术的发展,所以他们的关系并不是单向的。推动这运动技术的发展,比如乒乓球材质的改变直接影响了乒乓球的发球技术,为了适应新材质球速度与旋转的改变,技术必须与时俱进。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体育运动技术它是一个系统的集合。

2.运动技术系统的构成

运动技术系统是由运动技术的主体人和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还有场地设施等诸多单个因素构成的集体,其中构成主体的因素又包括一线的运动员和教练员、教练组成员,也包括体育相关专业的学生和老师群体。

3.运动技术系统特征

3.1运动技术系统的复杂性

在运动技术系统中,系统的各种单元技术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包括基础技术和高硬度技术,以及特殊技术和综合技术,标准化和个体差异,渐进和艰难的进步,内部机制和外部形式,以及体育技术创新。

3.2运动技术系统的非线性

非线性是运动技术系统的基本特征。这是个人无法表达的行为,因此不适用加法原则,在非线性系统中,每个元素相互影响,相互耦合,一个变量的微小变化是不成比例的,甚至不可预测的。如网球的正手击球,要想发挥出理想的击球速度、击球深度和方向,首先要判断好来球的落点,随即移动并调整步伐,引拍同时做好准备姿势,准备姿势是首要前提,而协调全身发力击球是建立在稳定的准备姿势基础之上。当一个微小的影响因素变化时,如球的旋转、步点没到位等,都可能造成你击球落网。正是这些子要素相互作用,才能使正手充分发力击球并能获得想要的速度、深度和方向,甚至能获得制胜分。

4.分解教学法利弊

通过历年来众多理论与实践的反复推敲,部分学者认为分解教学法在实际学习育教学的过程中具有合理性。它的合理性在于,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分解教学法有利于视觉和动覺的结合。从哲学的角度来看,运动技术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整体性能远远高于其中一个或多个元素之间的独立性。运动技术以组合和动作链的形式存在,不能破坏技术动作动作链和违反运动技术的组合性特征,否则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不能保持动作的连贯性和多余动作的出现。通过这种方式,运动技术系统可以有效地保持其完整性,并且非元件之间的简单添加不能隔离技术。

然而也有学者持这样的观点:分解教学法在实际学习体育技术的教授过程中也存在不合理性的方面。它的不合理性在于,分解动作过细,还会大大地增加练习手段。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分解内容过多大大增加了实际工作量、分解后的内容过多教授实间会延长影响实际效率。对于铁饼项目,投掷铁饼是一个非定期项目。但就整个技术来讲,在比赛中决定成绩优劣的关键技术—背向旋转都是一个统一的完整技术,这取决于各种技术环节之间的协调和密切联系。在教学中,教学和教学时间的重点往往是学习和掌握个体技术,技术的整体合作处于从属地位。这样就必然会促使单个动作过份强化,甚至形成顽固的动力定型,给以后的完整的背向旋转投掷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这也是当前在一些中、小型田径运动会上,能采用背向旋转投掷铁饼技术参赛的运动员为数不多的一大原因。因此,在投掷铁饼技术教学时,尽可能保持运动技术的完整结构,精选教学手段,简化教学过程。

5.结语与讨论

在实际体育课程的教学中,科学合理的运用分解教学法可以使复杂的技术动作化整为碎。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掌握完整的技术动作,减小学生因复杂的技术动作环节而产生的心理负担。让学生在学习上有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提升了学生的创造力。所以,在实际的体育课程教学期间,合理使用分解教学法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但是,任何教学方法都不是无所不能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注意分解后动作的完整性和连贯性,不要破坏技术动作的结构和特征,保证技术链的完整性。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它的优缺点,要勇于创新,要灵活运用,再借助一些现代化的教育工具来辅助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提高教学效果。

分解训练法在实际应用中应当根据实际运动项目的特点而分解,在项群理论基础上,技能主导类项目应是体育课程教授过程中首选方法。周期性技术链较短的项目不建议用分解训练法,因为技术链较短的技术动作再分解会割裂动作的连贯性,并不利于学习者掌握该动作。

分解练习法在体育课程教学、运动竞技训练过程中应用广泛,但是目前的实际操作过程与理论基础割裂,缺少科学的理论支撑,应当加强理论研究为实际实践服务;训练理论发展至今已有较多成果,但是更为深入的技术领域研究仍显单薄,尤其是与其他交叉学科的结合,运动技术系统涉及人体运动科学、医学、计算机等领域,我们的研究仍需加大宽度、拓展深度。

参考文献:

[1]秦书生,陈凡.复杂性视野中的技术[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3(20):60-62.

[2]杨培基,于晓东.论体育课程中的运动技术及其教学[J].体育与科学,2009(30):77-79.

[3]王广虎,冉学东.论运动技能[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4(18):8-14.

[4]唐建军.运动技术发展的特征、不确定性与竞技体育制度安排[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980-982.

[5]郑雨.休斯的技术系统观评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11(11):28-32.

[6]吴庆超.论运动技术与运动技能的关系[J].体育文化导刊,2004,(3):51-52.

[7]李世超,苏竣.技术复杂性及其导致的社会风险[J].中国科技论坛,2005,(5):100-104.

[8]张连江,李杰凯.体育运动技术课程改革的哲学理念问题[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6):809-810.

[9]王再进.谈谈技术复杂性的内涵、特性及分析维度[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7,(5):255-256.

[10]吴彤,胡晨.论技术复杂性[J].科学学研究,2003,21(2):126-130.

[11]邵伟德,李启迪,刘忠武.运动技术教学原理构建[J].体育学刊,2013,3(20):9-14.

推荐访问:教学法 合理性 探究 分解 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