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影响因素分析

zoޛ)j馟ii_iiケnt^7n8m<۾nn<?i޶ʹz]駯w㍷߽ziz]駟z馞}ӟiy<o:i_駏;nӭ7^}ןz{ۮ|ۏ<o学习过的知识和技能得到应用实现自身价值,或者延续家族做志愿服务的习惯;另一方面,大学生主要是想利用自身的能力帮助他人,奉献社会,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与服务对象互帮互助,收获精神的满足感与归属感。

(二)中观系统下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影响因素分析

1.志愿服务组织对志愿服务参与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81.9%的大学生认为志愿活动宣传力度太小导致志愿服务在社会上认可度偏低。由此可见,志愿服务组织的宣传范围、程度,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率。因此学校可以通过在校园内建立培育相当数量并且成熟的志愿服务组织,积极扩大校内已有志愿服务组织的宣传渠道,例如通过横幅、建立志愿服务公众号、建立各高校志愿服务组织官方微博、校园范围内发起的志愿者注册活动等。重视校内与志愿服务直接关联的专业,并利用好现有人才发展壮大志愿服务组织。

2.学校对志愿服务参与的影响

精神奖励泛指荣誉称号,或者是亲朋好友的鼓励,也可能是服务对象的衷心感谢等; 物质奖励一般指补贴、实物等;政策奖励主要包括积分入户、学校加分奖励等。根据调查问卷显示:86.43%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建立相应的志愿者激励制度是有必要的, 参与志愿活动后被调查者期望得到的奖励依次是政策性奖励(36.2%)、物质奖励( 34.1%)、只有24.62%的被调查者认为精神奖励就可以达到激励的目的,1.0%的被调查者觉得奖励的方式可以是物质奖励、政策奖励、精神奖励之外的方式,4.0%的被调查者认为不需要任何奖励。综合来看,绝大多数参与过志愿服务的大学生期待能够在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后得到奖励,物质奖励、政策奖励、精神奖励可以并用,促进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动力。其中学校建立奖励加分制度对于建立完善的志愿服务制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首先要承认志愿服务活动的正确性,并将学分与志愿服務挂钩,通过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给予学生除了精神奖励方面的政策奖励,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参加过的大学生志愿者得到应得的收获,另一方面也是对志愿服务组织的承认。

3.家庭对志愿服务参与的影响

在199名表示参加过志愿服务的大学生被问及家人是否参加志愿服务时,有 51.8% 的结果显示家人或朋友参加过志愿服务;而在51名为参加过志愿服务的被调查者中,有58.8%的被调查者表示如果家人或朋友对参加志愿服务持积极态度并鼓励他参加时,确定自身会参与到志愿服务中。

家庭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教育观念影响到孩子三观的建立。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自发参与比较多,多是因为志愿精神与志愿理念渗透到了被调查者的内心,内化人的品质、信念、信仰认同使之能够成为人的一种自觉行为。基于志愿精神对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影响,笔者认为可以利用大学生的交际网络将点面结合起来,从而调动每个大学生背后的社交网,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

4.朋辈群体对志愿服务参与的影响

在问及第一次参加志愿服务的原因时,32.7%的人表示是有关注志愿组织或活动并主动报名参加,其次30.2%的人是因为自己是志愿组织中的一员所以有机会参加并经常组织活动,不可忽视的是21.1%的人第一次参加志愿服务是同学或朋友做的时候带上自己,13.6% 的结果是其他志愿组织安排参与的,这个其他组织可能来自于学校、社区等;90%的大学生表示是因为自己的课程时间与志愿活动时间相冲突;59.6%的未参加过志愿服务的大学生都认同参加志愿服务的意义,但是80.8%的大学生表示如果在大学里学生普遍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不高,也会不想参加活动。由此可见,朋辈群体的参与率也会影响大学生个人参与志愿服务。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自发参与比较多。志愿精神与志愿理念不但能够深入和渗透到人的内心,还能够内化成为人的一种自觉行为。从而调动每个大学生背后的社交网,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

(三)宏观系统下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影响因素分析

研究发现,大学生对于志愿服务发挥作用的认识上,有49.7%的被调查者认同参与志愿服务可以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力量。由此不难看出,大学生对于志愿服务参与的社会价值判断会受到整体社会认知以及社会舆论的影响。

社会认知和舆论导向以及社会认可与支持对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影响深远。志愿服务是中国志愿服务的一道风景,却不应是主要甚至唯一的存在。所以,在大学生之外的社会空间中,个体、机构需要尽快形成对志愿服务的认识、认可,进而逐步参与,媒体需要给予正面宣传和引导形成积极的舆论支持。只有这样,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才能获得长足发展,中国志愿服务也才能真正推广和壮大。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志愿服务的文化氛围还没有形成,因此,从公民教育和舆论导向入手,扩大志愿服务的社会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参与志愿服务的风尚和文化,引导和培养公民志愿服务的热情和意识,培育公民志愿服务的精神和理念,形成关心、支持和参与志愿服务的良好氛围,以志愿服务为荣的价值导向,为志愿服务事业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和社会基础,是促进我国志愿服务常态化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形成积极的社会风气,尽量让全体大学生投身志愿服务。

五、小结

本研究表明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首先与个人紧密相关,其次是志愿服务组织,除此之外,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和社会风气、政府宣传、价值导向等大环境密切相关。根据生态系统理论来看,个体处在一系列相互作用的环境系统之中,故以大学生本身、志愿服务组织、政府社会风气引领为切入点,可以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因此,志愿者管理者应丰富志愿活动宣传渠道,重视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的目标指向,发展多元志愿者服务类型等,以吸纳更多的大学生志愿者加入志愿服务活动中;政府应该引领积极的社会风气,在大学生乃至整个社会积极参加志愿服务积极为社会做贡献的价值导向。

参考文献:

[1]郑永森.学生志愿服务参与度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深圳市三所高校的问卷调查[J].人民论坛,2013(17):168-169.

[2]李芹,于琳.青年志愿服务:影响因素及问题分析[J].山东省团校学报,2011(2):1-5.

[3]张网成.我国志愿者管理现状与问题的实证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1(6):26-32.

[4]袁怡琨,王芳.影响大学生志愿服務参与度的因素探析——基于南京仙林地区五所高校的调查[J].高教探索,2016(11):98-105.

[5]陶诚.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动机的调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04):49-52.

[6]苏红.基于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动机的激励机制研究[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14):15-17.

推荐访问:视角 生态系统 志愿服务 因素 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