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富硒水稻产业,引领绿色健康消费

摘要:为了解湖北省富硒水稻(Oryza.sativa L.)产业发展现状,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对省内11个县(市)富硒水稻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可为更好地促进湖北省富硒稻米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富硒;水稻(Oryza.sativa L.);湖北省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9)01-0022-0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9.01.005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Develop Selenium-Rich Rice Industry,Lead Green and Healthy Consumption

——Research of Selenium-Rich Rice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Hubei Province

LUO Kun1,CAO Peng1,ZHENG Wei2,XING Dan-ying3,ZHANG Jian-she1

(1.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Station of Hubei Province,Wuhan 430070, China;2.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 Technology,Hu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Wuhan 430064,China;3.College of Agriculture, Yangtze University,Jingzhou 434025,Hubei,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selenium-rich rice(Oryza.sativa L.) industry in Hubei province and push resources superiority into industrial advantage, a special investig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selenium-rich rice industry in 11 counties was made an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 proposals were put forward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selenium-rich rice industry in Hubei province.

Key words: selenium-rich; rice(Oryza.sativa L.); Hubei province

湖北省硒资源优势显著,总量位于全国前列,富硒产业开发已成规模,产业集群初具雏形,区域特色日趋明显,主要以恩施州特色农产品富硒、江汉平原优质大宗農产品富硒为主,是全国较早实施富硒资源开发的省份之一。水稻(Oryza.sativa L.)是湖北省第一大粮食作物[1],种植面积和总产分别占全省粮食作物的50%和70%,是全省粮食产能的“稳压器”和“定海针”。为客观了解湖北省富硒稻米产业发展现状,打造湖北省稻米产业新亮点、新优势,结合富硒资源区和水稻主产区,对湖北省内潜江市、仙桃市、监利县、京山市、武穴市等11个县(市)富硒水稻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认为,湖北省发展富硒稻米产业优势明显、前景广阔,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稻米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1  发展富硒水稻产业意义重大

1.1  有利于解决居民硒摄入不足的问题

硒作为世界卫生组织(WHO)确定的人与动物生命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微量元素,被誉为“抗癌之王”,对人体健康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2-4]。中国处于地球低硒带,全国约有72%的县区缺硒[5,6],是世界上42个缺硒国家之一,人均硒摄入量不足30 μg/d,低于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50~400 μg/d的要求,不能满足国民健康对硒营养的需要。目前公认最安全、最有效、最科学的人体补硒方法是食用富硒农产品[7,8]。稻米是中国居民的主食,70%人群以食用稻米为主,富硒稻米作为功能性药食同源食品,可以有效解决居民硒摄入不足问题。

1.2  有利于推进湖北省硒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硒资源是湖北省得天独厚的优势,富硒产业开发大有可为。恩施州拥有全球惟一的独立硒矿床和1万km2富硒土地,有天然富硒生态环境[9,10]。江汉平原富硒土壤可开发面积约7 000 km2,水稻种植面积约占全省的40%,具备打造“中国生态富硒粮都”的环境优势与资源条件[11]。截至2017年底,湖北省从事富硒产业企业1 570家,产业综合产值623.7亿元,虽然富硒水稻产业占比相对较小,但发展势头强劲、潜力很大,或将成为重塑水稻产业发展优势的突破点和着力点。

1.3  有利于打造湖北省水稻产业新的增长点

发展富硒稻米产业不仅可以弥补湖北省特色功能稻米市场空白,而且能为消费者提供更多市场选择,高度契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和要求。同一品种而言,富硒稻谷比普通稻谷收购价格至少高30%,富硒稻米比普通稻米市场售价至少高50%,天门市、京山市等地富硒稻米售价20~50元/kg,监利县明宇米业有限公司2017年富硒稻米最高售价达116元/kg。发展富硒水稻产业,打造面向需求侧的具有功能差异化的水稻,不仅稻农种得出、卖得好,而且市场立得住、叫得响,有利于拓展水稻增值空间,打造湖北省水稻产业新的增长点。

2  湖北省富硒水稻产业发展现状

2.1  产业发展有定位

2015年9月,湖北省政府发布《湖北省富硒产业发展规划(2015—2020年)》,重点实施富硒资源调查评价、富硒资源开发与利用、富硒产业化经营与产业集群发展三大工程,是全国最早对富硒产业进行省级战略规划的省份。之后,仙桃市、天门市、荆门市等地相继出台了相关规划或意见,突出产业特色和产业布局,为富硒产业发展做出了清晰定位。各地在产业推进路径上,坚持“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多元化营销”,突出“特色化、小众化、中高端、高附加值”,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科技优势和产业优势,有规划、有标准、有规模地推进富硒产业发展。

2.2  技术支撑有基础

湖北省富硒产业研究院、武汉大学、湖北省农业科学院、长江大学等单位围绕天然富硒资源分布与开发利用[12,13]、硒的生理功能与富硒稻米开发[14]、不同硒源应用[15,16]、硒吸收高效品种筛选[17,18]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为富硒水稻产业开发提供了科技支撑;湖北省地质局“金土地”工程收集、分析、整理了2014—2016年湖北省20个县市77个乡镇1∶50 000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项目数据,为区内富硒产业发展和种植结构调整提供了科学依据;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富硒研究团队发明了“应用富有机硒液态肥生产有机硒稻米的方法”,应用该专利技术,通过生物有机硒生物强化技术,经过多年多点试验示范,成功开发出达到湖北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富有机硒食品硒含量要求》(DBS 42/002-2014)的富有机硒稻米。富硒技术支撑体系的初步建成提升了湖北省富硒水稻产业的质量和水平。

2.3  产品开发和市场需求有潜力

近年来,硒在人体健康中的独特作用及保健功能越来越被重视,各地开发硒资源、发展硒产业正在兴起。监利县、京山市、潜江市等富硒地区积极利用富硒地质条件开展富硒水稻生产,枝江市、宜昌市夷陵区、武穴市等部分非富硒地区通过使用外源生物有机硒肥生产富硒水稻。经过多年积极培育,探索创建了稼家禾、赏垭金正、关庙山富硒优质米,一尖香、禄寿康富硒再生稻米,鸳鸯湖富硒虾稻米,中粮荆楚香天赋硒米,金宴富硒生态鸭蛙稻米等一批特色特质品牌,逐步建立了“订单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市场化收购、品牌化销售”利益联结机制,基本形成了“本土化、习惯化、黏性化、融合化”的产业发展格局。富硒稻米产品主要以月剂量包装、柔性化生产和定制式销售为主,消费区域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发达省(市),市场潜在需求旺盛。

3  存在的不足

虽然湖北省富硒稻米产业开发优势明显,但从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角度看,存在3个不足。一是认知不足。生产加工主体对富硒产业研究不深入,质量管控不规范,市场布局和产业开发急功近利;消费者对硒营养认知模糊,对富硒品牌认知度不高。二是开发不足。当前富硒稻米企业总体开发水平偏低、规模偏小,初加工产品、价值/品质关系一般的产品多,深加工产品、精品少,标准化、规模化、特色化不够,难以形成市场竞争力。三是投入不足。政府对富硒稻米产业的理念引导和政策支持不够,资源优势发挥不充分,富硒科普和品牌宣传有待加强。

4  发展湖北省富硒水稻产业的对策

4.1  强化规划引导

按照“合理规划、因地制宜、协同发展”的原则,进一步分析研究湖北省富硒水稻产业发展优势,科学布局引导富硒水稻产业集群发展,打造“六有”(有技术、有产品、有主体、有品牌、有标准、有政策)产业。以政府引导为基础,聚焦重点,聚合资源,依托富硒资源和水稻产业两个优势区,构建富硒稻产业全过程闭环管理运行机制,探索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追溯系统,打造“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发展、品牌化经营”的富硒稻产业联合体。

4.2  强化科技支撑

整合科技资源,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为依托的富硒产品研发体系,打造上中下游协同、产学研企结合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模式和服务平台,着力解决湖北省富硒水稻产业发展中的共性关键技术。生产方面,重点研发水稻富硒规范化栽培技术、生物有机硒(生物纳米硒)研发及标准化应用技术、优质富硒稻米硒形態与质量控制关键技术等;加工方面,重点研发富硒稻谷初、深、精、细等不同层次的加工利用技术,提升产业科技支撑能力。

4.3  强化投入保障

建议设立省级特色功能稻发展专项资金,通过政策扶持,引领水稻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各地结合区域实际,通过项目资助、贷款贴息等方式,重点支持生产开发和品牌培育,推动富硒水稻全产业链融合发展。鼓励有资金、有渠道、有标准的大型企业围绕全产业链投(注)资,促进要素重新配置和交叉融合。

4.4  强化主体和品牌培育

以大中企业为龙头、小微企业为补充,积极培育一批富硒稻米主体,支持主体进行富硒水稻绿色生产、产品检测认定和品牌培育,实现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深度发展。以特色新型主体为基础,加宽加长产业链条,创新研发高、中档产品,丰富产品品类,走“专、精、特、新”的协同发展路子,培育湖北省特色功能稻米品牌。

4.5  强化宣传推介

采取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各种平台开展硒元素科普、富硒稻米及品牌宣传,让富硒稻米成为科学补硒最有效、最实际的途径。实施特色功能稻米品牌引领战略,积极支持新型主体开拓市场,宣传品牌,打造“粉丝经济”,以品牌“溢出效应”提升消费者对富硒稻米的品牌认知与消费依赖,通过观念变革驱动消费升级,推动富硒稻米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罗  昆,曹  鹏,鄢竞哲.湖北省水稻集中育秧技术的应用与展望[J].湖北农业科学,2017,56(20):3819-3821.

[2] 陈如松,王  翕.微量元素硒的抑癌作用及其机制[J].肿瘤研究与临床,2000(1):62-63.

[3] 陆肇海,陈元明.硒在抗病毒中的作用[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3(7):41-42.

[4] 余善鸣,邓  云,王宝军.硒对人体健康的影响[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1(4):51-52.

[5] 王子健.中国低硒带生态环境中硒的环境行为研究进展[J].环境化学,1993(3):237-243.

[6] 王立平,刘永贤,李秀杰,等.我国富硒农产品标准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7(5):24-27.

[7] 徐庆国,刘红梅,黄  丰.我国富硒农产品开发与推广的探讨[J].作物研究,2013(5):461-464.

[8] 陈长兰,郇丰宁,孟雪莲,等.硒对人体的作用机理及科学补硒方法[J].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43(2):155-168.

[9] 張友安.恩施州富硒资源的分布及其开发利用[J].资源开发与市场,1994(4):161-162.

[10] 李卫东,万海英,朱云芬,等.恩施州天然硒资源特征及其开发利用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进展,2017,7(5):545-550.

[11] 马芳宇.江汉平原富硒土壤与农产品质量初探[J].资源环境与工程,2012,26(2):194-200.

[12] 项剑桥,胡瑞春,张元培,等.湖北省江汉流域经济区土壤硒资源分布特征及利用前景[J].资源环境与工程,2015,29(4):431-435.

[13] 丁晓英,徐春燕,杨  军,等.江汉流域经济区土壤硒的分布特征及资源量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7,56(8):1468-1473.

[14] 石爱华,彭祚全,张妍艳.我国富硒大米的研究与开发[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15(1):31-32.

[15] 何文静,郑  威,罗耀美,等.硒矿粉对早稻陵两优211富硒效果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15,54(1):24-26.

[16] 郑  威,张再起,廖黎娟,等.一株生产有机硒菌的筛选鉴定及有机硒转化能力测定[J].湖北农业科学,2016,55(24):6389-6394.

[17] 吕文恺,张  凯,唐  静,等.富硒处理对籼稻外观品质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16,55(11):2743-2745.

[18] 赵  滢,张  凯,欧小雪,等.富硒对籼稻加工品质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16,55(12):3006-3008.

推荐访问:水稻 引领 产业 消费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