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方法自觉的重要作用及其历史经验

摘 要:90年来,中国共产党关于理论创新的自觉呈现出理论自觉、方法自觉、意义自觉三位一体的特征,其中方法自觉是关键。理论创新的方法自觉推动理论自觉和意义自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中国实践经验马克思主义化的统一,使党在不断的理论创新中保持活力,形成了理论创新的实践性、时代性、人民性等宝贵的历史经验。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方法自觉;重要作用;历史经验

中图分类号:D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1)06-0058-03

90年来,中国共产党秉承对理论创新的高度自觉,始终致力于推进理论创新,其中包括凝练和升华理论的理论自觉、运用科学方法进行理论创新的方法自觉以及认知理论创新重要性的意义自觉。理论自觉、方法自觉、意义自觉三位一体,而方法自觉是关键。理论创新的方法自觉推动理论创新的理论自觉和意义自觉,马克思主义这个一般的理论因此在中国成为用得上、能发展的理论,使得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另一方面“中国革命丰富经验的实际马克思主义化”,[1]374涌现出一批自己的理论家和理论著作,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形成宝贵的历史经验。

一、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方法自觉的重要作用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始终运用科学方法进行理论创新,这种方法自觉紧紧抓住马克思主义、实践、中国化这三个基本要素,在理论上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实际马克思主义化,形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实践中把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推向新境界。具体来讲,这种理论创新方法自觉的重要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做到立足中国实际进行理论创新。中国共产党深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本本中没有中国问题的现成答案,因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自觉,立足中国实际进行理论创新。那么,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有价值的“理论联系实际”呢?毛泽东指出:“善于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善于应用列宁斯大林关于中国革命的学说,进一步地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的创造,这才叫做理论和实际相联系。”[2]820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自觉就是要做到有的放矢。前提是找到好“矢”,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马克思主义,是活的马克思主义而不是僵的马克思主义,这样的“矢”才好用。关键在于瞄准“的”,就是解决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过程的实际问题。马克思主义若不能中国化、不能立足中国国情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或在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能“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的创造”,就谈不上真正的理论联系实际。毛泽东批评一些同志很会引证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但读书不消化书,似乎并不是为了中国革命实践的需要,而是为了单纯的学习,不懂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学习马列理论的方法是直接违反马列的。在他看来,“不如马克思,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等于马克思,也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只有超过马克思,才是马克思主义者。”[3]145所谓超过马克思就是不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具体结论,立足中国实际运用和创新马克思主义。90年来,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自觉的推动下,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实际进行理论创新主要表现在:一是结合中国实际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内涵有更深的理解,对马克思主义作出合乎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新阐述,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系列成果;二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原有理论不能用来直接指导新的实际,必须结合中国实际,形成解决中国问题的观念和经验,并总结这些经验上升为新的理论,即中国实际经验的马克思主义化。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自觉,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实际马克思主义化的统一,从内容到形式形成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2.自觉坚持继承与发展相统一的方法,做到在继承的前提下推进理论创新。结合实际进行理论创新,不是没有章法的随心所欲,而是坚持继承与发展相统一的方法自觉,在继承前提下推进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层面为我们科学地昭示了革命、建设、改革的基本方向,但基本方向的科学性并不能够保证它的每一理论结论都完全适用的。中国共产党主张继承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维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真理性和权威性,“理论创新必须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前提,否则就会迷失方向,就会走上歧途。”[4]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不意味着完全照搬老祖宗,理论研究与实践安排不能成为经典的注解,必须在继承中发展马克思主义。没有“继承”的“发展”将会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引向歧途,而没有“发展”的“继承”将会导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失去活力。为此,毛泽东提出要打破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束缚,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邓小平提出既不丢老祖宗又说出老祖宗没有说过的新话,不能书上没有的,文件上没有的,领导人没有讲过的,就不敢多说一句话,多做一件事;江泽民提出既要对坚持马克思主义坚定不移、毫不含糊,也要对发展马克思主义坚定不移、毫不含糊。中国共产党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一贯抵制反马克思主义地把非实践性的东西强加给这种实践性的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和寻找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途径,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继承,这种继承与发展统一的方法自觉,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的理论变为可行的理论,成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的正确指导思想、科学思想方法和强大精神支柱。

3.自觉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方法,做到着眼于中国国情进行理论创新。继承马克思主义,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具有普遍的正确性,但这并不等于说经典作家的具体观点和结论有超时空的绝对意义,马克思主义需要具体化。中国共产党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了将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方法自觉,着眼于中国国情进行理论创新。毛泽东在20世纪30年代曾发表《反对本本主义》、《实践论》、《矛盾论》等哲学著作,对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关系这一矛盾问题的本质作了深刻的阐述,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共性原则一定要坚持,但不是教条式地坚持,而是在坚持共性原则中有中国风格,要“宣传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1]374;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他又指出,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具有统一性和共性,而实践过程、方式具有多样性、个性,中国的问题只能由中国人解决,要坚持正确的学习方法,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习苏联,“学习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教条主义的态度,不管我国情况,适用的和不适用的,一起搬来。这种态度不好。另一种态度,学习的时候用脑筋想一下,学那些和我国情况相适合的东西,即吸取对我们有益的经验,我们需要的是这样一种态度。”[5]242改革开放后,中国顶住国内外有人批评我们是假社会主义的压力,打破唯书唯上的先验思维方式,用实践思维看待中国实践条件的特殊性,从邓小平到胡锦涛的几代领导人,一直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方法自觉,在着眼于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基础上,基本厘清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共性原则、什么是时代性的结论,哪些需要放弃、哪些需要坚守的问题,把握住有所改和有所不改的大局,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共性的本质要求,又创造性地形成自己个性的东西。90年来,中国共产党没有因为经典理论未给我们提供现成答案而束手无策,而是在坚持共性中不断挖掘和体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个性,描绘出生机勃勃的革命、建设、改革的美丽图景。

4.自觉坚持包容与斗争相结合的方法,做到在对话与批判中推进理论创新。理论创新要坚持马克思主义、要结合中国实际,问题是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坚持马克思主义、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这是一个有适应、有融合、有斗争的过程,中国共产党坚持包容与斗争相结合的方法自觉,在对话与批判中推进理论创新。从党内来讲,我们党历经“左”倾冒险主义、右倾保守主义、 “两个凡是”、资产阶级自由化、全盘西化、私有化、民主社会主义等等一系列错误思想的挑战;从国际上讲,中国共产党遭遇早期共产国际的压力、20世纪60年代中苏大论战、80年代初苏联对中国搞社会主义多元化的指责、国际反社会主义势力对中国的和平演变、文明冲突论、中国威胁论等等一系列斗争,这些斗争有些是对情况不明而引发的争论,有些则纯粹是敌对势力有意发难。中国共产党历来明确主张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是大原则问题,但关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普适性、时代性、民族性等问题,允许争论,而且应该争论,真理越辩越明,既要对话又要批判,既要斗争又要包容,这样才能真正推进理论创新。毛泽东讲,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同样有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存在,必须要同这些思想斗争。“马克思主义必须在斗争中才能发展,不但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也必然还是这样。正确的东西总是在同错误的东西作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当着某一种错误的东西被人类普遍地抛弃,某一种真理被人类普遍地接受的时候,更加新的真理又在同新的错误意见作斗争。这种斗争永远不会完结。”[5]230-231毛泽东曾经在谈到美国时讲,美帝国主义实在是不好,但它只有一百多年搞成一个很发展的国家总有一些很值得我们注意的原因。要把“架子”放下来,敢于向资本主义学习,有“拿来主义”的勇气。邓小平讲中国最不怕制裁,但要在斗争中以务实的精神与资本主义合作。90年来,正是坚持包容与斗争相结合的方法自觉,才能在“拿来”中做到有所拿有所不拿,把香花与毒草分开,有所快拿有所慢拿,把握好节奏和领域,避免依附别人;才能在“放架子”时不是把自己想得一无是处,避免在包容中失去自己的东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不同的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发展模式之间,不产生矛盾是不可能的,需要遵循和而不同的原则,分清矛盾的性质,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这是一个斗争与包容相统一的方法自觉问题,它的目的不在于为斗争而斗争,而在于有斗争有包容,有所争论和有所不争论,摈弃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既要避免意识形态划线式的无谓争论,唯我独尊地以我们的标准来要求别的国家,又要反对别人用他们的标准制约我们,不示弱不逞强,在对话与批判中推进理论创新。

二、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方法自觉的历史经验

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方法自觉推动了理论创新的理论自觉和意义自觉,不断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升到新水平,把中国实践推向新境界。透过90年来理论创新方法自觉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分析这种方法自觉所形成的历史经验,概括起来就是理论创新的方法自觉应该具有立足根基的实践性、与时俱进的时代性、开阔视野的全球性、以人为本的人民性。

1.理论创新的方法自觉应该具有立足根基的实践性。理论创新不是标新立异,更不是随心所欲,而是遵循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针对实践中的新问题、新矛盾、新现象进行理论创新,实践性是理论创新的方法自觉的根基。90年来,中国共产党深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因而立足于动态的具体实践自觉推进理论的具体化、大众化,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首先,理论创新的方法自觉着眼革命、建设、改革实践出现的实际问题,如革命问题、土地问题、工业化问题、现代化问题、改革开放问题、社会转型问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等等,设定实践目的、选择实践手段、检验实践效果,使理论创新不断贴近实际,有越来越坚实的现实基础。其次,理论创新的方法自觉着眼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坚持“二为”方向,提出“双百”方针,倡导德艺双馨,主张“八荣八耻”,反对“三俗”,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深入到人民群众火热的实践生活中去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解决先进文化发展中的具体问题,使理论创新不断贴近生活,有越来越坚实的生活基础。再次,理论创新的方法自觉着眼人民群众更喜闻乐见的朴实道理,倡导马克思主义文风。中国共产党人历来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道理,党的理论创新要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的所想、所愿、所说,紧紧抓住群众所热心、所担心的普遍问题给予解答、加以引导,考虑人民群众的理论水平和接受能力,用群众喜闻乐见的中国式语言和手段来表达党的理论和观点,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和大众化,从而使理论创新为广大群众所认同,越来越贴近群众,有越来越坚实的群众基础。

2.理论创新的方法自觉应该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性。实践无止境,创新无止境。理论创新的实践性决定了理论创新必须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性,就是理论创新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形式和内容。90年来,中国共产党自觉地把握时代主题,洞察时代发展趋势,针对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以指引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国共产党根据时代特点和中国国情,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民主革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秉承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顶住“狭隘经验论”的批评,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提出对资本主义和平赎买的改造策略,遵循“以苏为鉴”的原则,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改革开放时期,面对拨乱反正和百废待举的局面,邓小平以大无畏的政治勇气,擎起解放思想的大旗,带领人民自觉打破教条主义的束缚,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形成了邓小平理论;随着其它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失控,苏东剧变后出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低潮,江泽民与时俱进,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极大地推进了党建理论创新;进入新世纪,中国持续高速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什么是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问题成为党思考的问题,胡锦涛求真务实,提出科学发展观。这些理论创新都是党在理论创新方法自觉的推动下,在精细考察时代特征、准确把握时代脉搏、深刻洞察时代趋势的基础上,自觉升华出的时代精神精华,有力地指导着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战略任务,这就要求党的理论创新的方法自觉应该进一步紧密结合时代特征,不断吸收新的时代内容,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不断把符合时代精神的鲜活内容充实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中。

3.理论创新的方法自觉应该具有开阔视野的全球性。理论创新的方法自觉要有立足根基的实践性、与时俱进的时代性,还要有全球性的开阔视野。中国同其它社会主义国家乃至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必然存在着一些共同关注的基本问题,这就需要理论创新具有全球性视野,去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经验教训,为中国寻找更合适的道路,同时也需要以开放的心态吸收其它理论和文明发展模式的精华。任何无视世界文明进程、关门主义的理论创新,注定是不合时宜的。理论创新要有全球性视野,既能体现中国国情,又能反映时代特征和世界潮流。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在反社会主义势力的包围中,制定关于中间地带的战略和进行关于三个世界的划分,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为重返联合国、走向世界搭建国际舞台;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提出要放眼世界,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争取发展空间。20世纪末,江泽民提出要了解世情、国情、党情,“要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有利条件和机遇”,[6]201为提高国际影响力奠定更坚实的基础。新世纪以来,胡锦涛提出“必须树立全球战略意识,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保持理论创新的方法自觉的品格,提出和谐世界观,在全球化中倡导协商互信、和谐融通的主旋律,自觉探索用交流、合作、对话的方式展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赢得越来越多的人们的理解、尊重。中国共产党通过理论创新的方法自觉,在实践中根据中国的适应力、应变力和生存力来把握好参与全球化的广度和深度,恰当地处理参与全球化实践中的模式选择和决策问题,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4.理论创新的方法自觉应该具有以人为本的人民性。马克思主义具有人民性,这是其永葆生机、长盛不衰的奥秘所在。中国共产党致力于理论创新,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无不在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民性是理论创新的方法自觉的核心,有利于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是理论创新的基本价值导向。中国革命、建设、改革道路是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主动选择,需要不断激发和依靠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智慧来完成它,人民是理论创新的动力,相信和依靠群众这个实践主体,就有破解难题的不竭力量。毛泽东指出:“信任群众,紧紧地和群众一道,并领导他们前进,我们是完全能够超越任何障碍和战胜任何困难的,我们的力量是无敌的。”[7]1260“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2]809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直关心群众疾苦,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正如邓小平所说,人民要的是能过好日子的社会主义,“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8]116因此,让人民生活好起来是最大的事情,要使人民群众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极大进步,实现共同富裕。其中首要的是关注现实人的利益需求,这需要党的理论与实践不断为人的利益实现创造条件,使人们有生活与工作的安逸,有精神上享受,激发人们热情地投身于追求社会主义理想目标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方法自觉一直贯穿着人民性的主线,就是毛泽东提出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邓小平提出的看人民群众是否满意、高兴、答应、拥护;江泽民提出的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谋人民所求、解人民所忧;胡锦涛提出的以人为本,做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使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这条主线延续了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理念,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自觉的精髓所在,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走向胜利的法宝。

实践是常青的,理论永远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有所创造。中国共产党关于理论创新的方法自觉,是其能够进行理论创新的重要条件,也是中国共产党90年来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根本所在。在理论创新的理论自觉、方法自觉和意义自觉三位一体的格局中认识中国共产党关于理论创新的自觉,集中总结理论创新的方法自觉的重要作用和历史经验,目的在于新形势下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更好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许全兴.毛泽东晚年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

[4]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3-07-02.

[5]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6]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7]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陈合营]

推荐访问:中国共产党 重要作用 自觉 理论 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