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的发展与启示

[摘 要] 中国共产党90余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史包含了内容丰富的政党外交史。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辉煌成就。积极发展并善于利用政党外交是保证中国共产党伟大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宝贵经验和深刻启示。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政党外交 发展历程 重要作用 深刻启示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非常重视政党外交。新中国成立后,成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把建立和发展与世界各政党正常党际关系放在中国对外关系的全局之中,将政党外交视为国家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辉煌成就。

一、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的发展历程

1.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的发展历程

早在建党初期,中国共产党就通过发展与共产国际的关系争取到了各国共产党和革命人民对我党革命事业的同情、理解和支持,增进了中国共产党与各国共产党、革命组织和人民的相互了解与合作。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于中国共产党尚处于幼年阶段,缺乏革命经验,也由于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内部事务的干预和对中国革命的主观主义、教条主义态度,使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遭受了严重挫折。遵义会议后,中国共产党逐步摆脱了共产国际的绝对领导,找到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路线。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国际的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国共产党主要不是在共产国际决议的指示下,而是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开展工作。但是,中国共产党仍然保持了与共产国际的联系,直到1943年共产国际解散。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建立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际抗日统一战线和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积极开展政党外交,加强与美国、英国和苏联的联系,也保持与其他一些支持中国抗战事业的友好国家、政党和人士的联系,从而有力地促进和保护了统一战线,维护了中国国家利益和中华民族利益,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革命圣地延安成为全世界进步人士热切向往的地方。解放战争后期,中苏两党进行了密切接触。1949年1月,苏联共产党派米高扬秘密访问中国并与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进行会谈,这对苏共全面了解中国革命的形势和中共中央夺取全国革命胜利的战略部署发挥了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前夕,为了求得苏联对新中国的支持,中国共产党派出了以刘少奇为首的中共代表团访问苏联,从而对增进中苏两党友谊,赢得苏联对新中国的承认与支持起到了重要作用。

2.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外交政策实行“一边倒”,即与社会主义阵营全面合作。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也遵循“一边倒”政策,即建立并发展与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的政党关系。1950年2月,中苏两国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建立起了同盟关系,中苏两党关系也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友好时期。随后,中国共产党先后同东欧等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建立了友好关系。为了加强中国共产党同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的关系,1951年1月,中共中央决定设立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专门负责中国共产党与外国政党联系交往工作。中国共产党还与在共产国际中有较大影响的其他国家共产党如法国共产党、英国共产党、意大利共产党等发展了友好关系。在1956年中共八大上,有56个国家的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出席。从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由于中国革命的胜利和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从而为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打开了新的局面,因此这一阶段是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的初创阶段。

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所作的秘密报告引起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思想严重混乱,中苏两党意识形态领域分歧也不断扩大,两党矛盾不断升级。1963年至1964年,中苏两党连续在各自报刊上发表批评对方的攻击性文章,并引发了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的大论战。在中苏大论战期间,苏共还组织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共产党围攻中国共产党,由此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工作被纳入“反修”的战略轨道,从而导致我党同国际共运中大多数老党中断了关系。“文化大革命”十年,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中极左思潮非常严重,我党同世界上绝大多数共产党都处于敌对状态,原来和我党联系的外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有80至90个,后来仅剩下十来个。这一阶段的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处于曲折发展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这为我党对外交往工作的调整与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共产党与各国共产党建立关系的高潮期。我党摆脱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极左思潮和“以苏划线”的影响,与亚非拉国家民族主义政党建立了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关系。同时,我党也摆脱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对社会党认识的误区,在党际关系四项原则(“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指导下,与法国、意大利等发达国家社会党和中右翼政党开展了交流与合作。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不仅扩大了政党外交的类型与数量,而且提升了政党外交的内容与质量。到20世纪80年代末,我党已与110多个国家的270多个政党建立了各种形式的交往,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呈现出空前的发展势头。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中国国内也发生了政治风波。中国共产党顶住国内外形势的巨大压力,在党际关系四项原则的指导下,坚持“不扛旗、不当头”的应对策略。1991年11月,中越两党实现了关系正常化,从而结束了两国兵戎相见、两党相互敌视数十年的历史。面对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的“制裁”,中国共产党本着“超越意识形态分歧,谋求相互了解与合作”的宗旨,与发达国家的社会党、中右翼政党发展交流与合作关系。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西方国家中右翼政党逐渐恢复和发展了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与此同时,我党与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民主政党也加强了联系与交往,对打破西方“制裁”发挥了重要作用。20世纪90年代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的成就标志着我党新型政党外交思想的实践已全面走向成熟并为我党政党外交实践的制度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进入21世纪,中国共产党在继承和发展原有党际关系的基础上,不断拓宽政党外交的交流领域,加强务实性,在保持政党外交灵活性的同时,不断探索政党外交的制度化建设。2000年和2002年,中国共产党分别参加了第一届和第二届亚洲政党国际会议,并为会议的成功作出了积极贡献,这为我党开展政党多边外交提供了有益的经验。2004年9月,中国共产党主办了第三届亚洲政党国际会议,这是我党历史上首次主办国际性政党会议,来自35个国家的81个政党的领导人和代表出席了会议。此次大会的成功举行是中国共产党进行政党外交的重要成果,充分显示了我党强大的国际交往能力,也表明政党外交在中国总体外交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而把中国共产党政党多边外交实践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与此同时,我党在与国外政党交往的方式、形式和制度等方面不断进行新探索,逐步形成了一些适合双方特点、能够取得实效的交往制度。与越南、老挝、日本等周边国家政党,欧洲一些国家主要政党及部分发展中国家的执政党建立了定期交流制度。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了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的政党外交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开创政党外交新局面。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率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出访达50余次,有近200个外国政党的主要领导率团访华,政党高层交往制度初步形成。据统计,党的十六大以来有1200多个外国政党代表团来华访问,中国共产党有600多个代表团应邀出访,党际交往空前活跃,政党外交作用明显。党的十七大召开前后,国外政党政要和政治组织发来了近600份贺电函,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和国际形象给予了高度评价。截至2008年底,中国共产党已同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70多个政党、政治组织及国际、地区性政党组织建立和保持着不同形式的联系和交往,形成了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深层次的对外交往格局。

二、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通过政党外交工作的开展,为争取各国进步力量、各国人民对中国革命和人民解放事业的广泛支持和新中国的建立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与苏联共产党以及亚洲部分邻国的共产党进行了直接交往,从而为中国革命寻求到了国际同情和支持。由于当时中国革命的客观环境,这种交往虽然在多数情况下是一种不公开的对外交往活动,但它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对外交往积累了经验和教训。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党际关系的重要思想,为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理论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从而开始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内容丰富的政党外交。在两大阵营对峙的形势下,加强与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的关系,推动与这些国家贸易和人员往来,对于加强社会主义阵营团结和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经济封锁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中国共产党逐渐抛开意识形态的不同,发挥政党外交方式灵活多样的特性与各国政党进行接触,特别是中国在与日本、联邦德国和澳大利亚等国的建交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发挥了巨大作用。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党际关系学说的基础上,根据世情、国情和党情的发展变化,不断完善和发展政党外交的指导思想和指导原则,进而指导政党外交实践,推动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不断向前发展,使政党外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日益发挥至关重要的独特作用。具体体现在:第一,深入做好亚洲国家政党外交工作,努力营造和平友善的周边安全环境和合作环境,形成了以周边国家主要政党为重点,以推动国家关系全面发展为目标,以交流治党治国经验,共谋和平、发展与合作为主要内容的周边政党工作新局面。第二,深化与西方发达国家政党和政党组织的对话,促其维护双边关系大局,促进国际合作。中国共产党积极开展与西方发达国家各种类型资产阶级政党的接触和交流,进行政党高层对话,从而为中美关系和中欧关系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第三,推进与发展中国家的政党交往,进一步巩固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关系发展的政治基础。在众多国际和地区问题上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协调立场、相互支持。第四,利用多边政党交往舞台,增信释疑,争取国际理解和支持。一些重大涉华热点和敏感问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通过政党外交积极开展外国政党政要的工作,着力推动外国政党和普通民众了解事实真相,转变对华立场,从而争取了广泛的国际理解和支持。第五,通过有效的政党外交积极开展对外宣传,努力塑造和展示中国共产党良好的国际形象。中国共产党通过有效的政党外交,使各国政党和政治家更好地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内是不断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对外是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了解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中国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来维护世界和平的道路,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党、大国的良好形象与威望。

三、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发展的深刻启示

一个具有强大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和感召力的政党,不仅表现在其对国内事务具有卓越的执政能力上,也表现在其对外交事务的准确判断、把握与交往能力上。中国共产党是一个立足国情、放眼世界,重视同外部世界联系,善于学习世界各国先进经验的政党。回顾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宝贵经验和深刻启示:

第一,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必须密切关注和把握世界格局的变化及其特点,正确估计在世界现实格局下国内的工作和发展可以利用的机遇及可能遇到的风险,切实增强战略谋划和运筹;必须在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服务国家总体外交中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不断拓展工作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强工作的特色和优势;必须遵循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党际关系四项原则,诚心诚意同各国政党发展有利于促进国家关系和人民友谊的党际关系,推动同各国友好关系的发展。

第二,积极发展并善于利用政党外交是保证中国共产党伟大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宝贵经验。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是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的奠基者和开拓者。新中国成立前的28年,中国共产党开展的政党外交为新中国对外关系的开拓和对外交往原则的确立奠定了坚实基础。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为新生政权的巩固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科学判断国际形势和时代特征,从根本上调整了党的外交战略,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紧密围绕国家发展战略,为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的职能作用,为改善中国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外部环境作出了重要贡献。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提出科学发展观和“和谐世界”理念,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为中国赢得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扩大党的国际影响和提升党的国际形象发挥了新的重要作用。

经过90余年的发展,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已经成为促进中国对外关系发展的重要途径,成为展示中国共产党良好国际形象的重要窗口,成为中国共产党观察世界、研究世界和走向世界的重要平台,成为借鉴国外经验、为党中央决策服务的重要渠道。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正在为营造中国和平发展的外部环境、促进国内国外两个大局良性互动、实现国家的稳定和发展以及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发挥着积极和重要的作用。○

责任编辑 万 强

推荐访问:中国共产党 政党 外交 启示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