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天然:发展与人融合的工业机器人

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机器人已经广泛应用于许多工业现场。为了提高生产率,降低人工成本,更好地为中国制造业服务,发展国产机器人技术是当前热议的话题之一。

机器人在中国市场的发展日益增长,从2000年到2013年,仅13年时间进口机器人已经从380台增长到36860台。从近100倍的增长数字中可以看出,中国对机器人的需求强劲。由于国家、民生以及创新的需求,再加上当前劳动力短缺的形势,机器人进口的增长是必然的结果,机器化是大势所趋。

机器人是智能制造的支撑设备,将助力中国智能制造。近年来尽管中国制造业的产值很高,但是质量效益、水平无法跟上产值的脚步,与发达国家依然存在较大的差距。此外,机器人在应用、区域性发展方面存在不均衡。在此背景下,如何将技术提高上去,借助机器人技术发展制造业,更好地为智能制造服务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目前中国工业机器人批量走进生产第一线,工业机器人企业在发展之中,有一些先驱企业已经走上自主发展之路,服务机器人产业也正在孕育中。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机器人产业中的不足之处。据IFR对中国工业机器人的分析,创新弱、产业小、竞争力差、中国工业对机器人产业发展支撑较弱是中国机器人产业存在的薄弱之处。从市场份额来看,国产工业机器人市场占比还是很小,仍存在巨大的提升空间。我国的机器人产业还需要迎接新需求,新进步。

工业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用户个性化要求越来越强烈,这就为中国机器人提出新的要求。不仅需要拥有快速编程与自动化的能力,同时还应该具有机器人快速就位能力。另一方面,目前全球机器人占比仅为0.58%,总保有量约为160万台,如再制造、特种制造、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器人占比更低,几乎为零。这就要求国产机器人能够与人紧密接触,在线规划、自主学习

很多行业对机器人有很大需求,但目前机器人不能满足需求。人和机器人合在一起的混合自动化,将是合理、高效的生产方式,这就要求机器人和人融合。所谓的与人共融,就是能在同一自然空间里工作,能够紧密地协调,能够自主提高自己的技能,能够自然的交互,同时要保证安全

实现这样的与人共融的机器人,人与机器人的关系就会改变,可能是一种朋友关系,可以相互理解、相互感知、相互帮助。要做与人共融的机器人就要把人的符号化能力、学习能力、预见能力、自我调节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与机器的精准、力量、重复能力、作业时间、环境耐受力结合在一起。与人共融是下一代机器人的本质特征,各个学科的交叉结合将为机器人带来新的发展机会。

推荐访问:与人 中国 机器人 工程院院士 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