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航空产业:底蕴厚重,未来可期

江西是新中国航空工业的摇篮,新中国第一个飞机主机厂在南昌建立,新中国第一架飞机在洪都生产制造并在南昌首飞成功。如今,江西是我国唯一同时拥有旋翼机和固定翼飞机研发生产能力的省份,是我国直升机、教练机研制生产的核心基地,也是我国民机大部段制造和转包生产的重要基地。

制造基础雄厚

1954年7月,新中国自主制造的第一架飞机“初教5”在南昌飞机制造厂首飞成功,毛泽东亲自签署嘉勉信。这是江西航空工业的发轫之作,此后,江西航空工业在全国人民的注目中高速发展,逐步成为全国航空工业的制高点之一。

如今,江西航空制造兼具固定翼和旋翼飞机的科研生产,具备较强的航空产品总体设计、试验验证、先进制造和总装总成能力,拥有洪都、昌飞公司、九江红鹰飞机公司、江西德利直升机公司、北京通航江西直升机公司等7家整机制造企业和洪都商飞公司、景航锻铸公司等34家配套企业,航空制造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

2008年5月11日,中国商飞公司在黄浦江畔成立,吹响了我国自主研制大型客机的嘹亮号角。洪都航空集团和昌河飞机公司凭借自身实力,分别成为国产大型客机C919前机身、中后机身和前缘缝翼、后缘襟翼的唯一供应商,业务量占整个机体制造份额的25%以上。南昌也成为中国大飞机零部件的供应地。

由洪都研制的前机身部段包括前段客舱、前货仓和再循环风扇舱,包含 1600多项零件,涉及近2000项工装。中后机身部段全长9.5米、高4米,共由9块壁板组成,涉及4000多项零件。这两个部段都采用了以铝为基、加入适量锂的第三代铝锂合金材料制造,在国内民机应用上属首次。

江西航空人不仅参与研制大飞机,对通用飞机也热情不减。2018年5月21日,由冠一通用飞机自主研制的单发四座固定翼通用飞机GA20的首架机在江西南昌高新区顺利下线并完成滑跑演示。这次演示,意味着这架历时三年研发、拥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可以和国际通航整机企业竞争的通用飞机从蓝图变成了现实,标志着中国通航民企首次展示了自主知识产权硬实力,实现了通航飞机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飞跃。

产品结构完善

经过近70年的发展,江西航空工业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品结构,拥有教练机、强击机、直升机、无人机以及大飞机部件等较完整的产品体系。目前,江西航空工业生产的主要产品有:运5、农5A/B飞机、强5系列飞机、初教6、K8、L7、L15等教练机;Z8、Z10、Z11、AC310、AC311、AC313、A109、S-76、AC352、SW-4等军民用直升机及无人机等。

在上述产品体系中,江西直升机产业形成了大、中、轻型直升机系列化产品,教练机产业形成了初、中、高级教练机系列化产品格局。其中,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洪都自行研制的中国第一架自主设计、制造的螺旋桨初级教练机初教6。该机研制成功、装备部队标志着新中国航空工业已从仿制发展到了自行设计飞机的新阶段。1979年,初教6飞机荣获中国国家质量金质奖,成为中国第一个获此殊荣的飞机型号。

初教6飞机长期服役于中国空军及地方航校,是中国空军初级教练机主力机型。2015年9月3日,7架初教6飞机拉着绚丽的彩烟从天安门上空飞过,这款服役已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机型依然在世人面前展示出了优异性能,为飞行员的培养与训练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重要产业基地

整体而言,江西省的科研实力不算强,知名大学也不多,但江西在航空领域的科研实力还是很强大的,共有2个飞机设计研究所,3所航空类大学和职业学院,2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2个省部级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3个航空专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70个硕士点。

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南昌航空大学首任校长、被誉为“强五之父”的陆孝彭院士,在20世纪60年代艰苦的环境下,克服诸多困难,成功研制了我国第一种出口的作战飞机——强5飞机。1985年,在巴黎举行的世界航空博览会上,强5飞机被法国总统密特朗誉为“亚洲明星”!

经过60多年的发展,江西已成为全国重要的航空产业基地,拥有航空企事业单位70多家。其中,航空制造整机及配套单位41家,航空运营、服务单位25家,航空科研和教育单位5家,职工3.5万余人。航空制造、民航运輸、通用航空、临空经济“四位一体”协同发展的大航空产业体系已经初步建立。

尤其值得骄傲的是,江西已经成为我国直升机、教练机研制生产的核心基地,教练机和直升机生产分别占全国的90%和85%以上。国产大型客机C919机身的1/4在江西制造,中国商飞生产试飞中心、中国民航适航审定中心已先后落户南昌。

如此庞大的航空产业,对江西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航空产业是引领江西产业升级的新动能。研究表明,汽车对经济的拉动比大约为1:4;航空产业对经济的拉动比大约为1:10,航空产业对就业的拉动比为1:12。国际上,一个航空项目发展十年后带来的效益产出比为1:80。在我国,一个飞机项目可以直接带动600家企业,间接带动2500家企业。

近年来,江西航空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每年均保持了20%左右的高速增长,产业规模加速壮大,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快速增长态势,航空产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由2015年的350亿元迅速发展到2018年的840亿元,年均同比增长20%以上,为“十三五”末江西省航空产业营业收入突破1400亿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目前,南昌航空城北区已基本建成并交付使用。其中,标志性项目瑶湖机场的建设更是创造了“江西速度”。瑶湖机场工期初定347天,但考虑到争取国产大飞机能够在南昌试飞,力争C919大飞机项目第二总装基地落户南昌,工期就必须缩短。为此,机场从开工之日起,每天七八百辆工程车24小时连轴转、成百上千工人吃住在工地……硬是在半年内完成填方,总填方量逾一千万吨,在不到一年时间内,机场主跑道、联络道、滑行道业已完工并具备飞行使用条件。

景德镇直升机研发生产基地日臻完善,已入驻企业50多家,形成了集总部、研发、制造、销售为一体的直升机整机及零部件制造基地。

其次,航空产业发展是支撑科技创新的新引擎。航空产业是具有极大虚拟价值的产业,支撑着一个国家的国防力量,支撑着一个国家的高科技产业,具有明显的技术溢出效应,其技术转移比为1:16。

航空产业对江西科研、经济发展贡献巨大:江西省建国以来当选两院院士共6位,其中两位来自航空产业;从1999年至2017年18年间,江西省共获得3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其中2项来自于航空产业,航空系统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61项,航空产业成为江西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來,江西省以航空整机及大飞机项目为牵引,带动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科技进步综合水平在全国位次前移4位,上升至第22位,区域创新能力也上升到第19位,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年均增长20.5%。

第三,航空产业发展是构建产业生态圈的新抓手。当前,中国城乡消费结构升级趋势愈发明显,航空消费潜力正在不断释放,“航空+”旅游业、影视娱乐业、房地产业、互联网业、物流业、金融业等新模式和新业态层出不穷。

“十三五”期间,江西省把通航产业作为重点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资源、集中精力加以打造,使之成为江西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引擎。

江西加快了通用机场网络布局。目前,江西已通航的通用机场有5个,正在建设之中的有13个,此外还有15个直升机起降点已建设完成。全省有通航运营企业6家,通航运营总收入达到10亿元。南昌、景德镇分别获批全国首批26个通航产业综合示范区,由冠一通用飞机自主研发的通用飞机GA20首架机于2018年5月份下线,并于2019年6月完成阶段科研试飞。江西快线通勤航空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将构建江西区域内通用航空短途运输网络。

江西省民航及临空经济加速壮大。截至2019年3月,江西航空运力规模已达10架,承运旅客突破420万人次。南昌昌北国际机场2017年旅客吞吐量突破1000万人次,成为全国第31家“千万级机场”。南昌临空经济区初步形成了以空港为依托、电子信息为主导、临空为导向的高端制造业集群“1+X”发展模式。

第四,航空产业发展是扩大对外开放的新阵地。通过航空产业的联接,江西政企合作不断深入。中国商飞与江西省合作进一步深化,明确支持江西省参与CR929远程宽体客机研制,在江西省设立ARJ21新支线飞机生产试飞中心;不断深化与航空工业集团、航天科工集团等大型企业的战略合作,全力争取爱飞客项目、某型无人机项目、航天单轨项目等重大项目落户江西省;积极吸引航空产业链相关民企入赣发展,先后推动我国首个民企自主知识产权通用飞机冠一GA20总装生产线落户南昌高新区,天域航空智能无人直升机产业园落户共青城。

航空领域的校企合作成效明显。南昌航空大学与中国航发合作共建国内首个航空发动机学院,与中航集团昌飞公司合作成立通航学院,校企双方整合资源,优势互补,联合培养复合型、应用型航空专业大学生

与国外企业的合作也在不断拓展中。比如,昌飞公司与美国西科斯基公司合作研制的S-76D首架机顺利下线并交付外方,北通航江直公司与乌克兰DB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合资组装生产轻型直升机和无人机。

未来发展可期

加快推进航空产业发展是江西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省委十四届六次全会的实际行动,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要体现,更是坚持“创新引领、改革攻坚、开放提升、绿色崛起、担当实干、兴赣富民”工作方针的具体举措。在新的历史起点,江西省委、省政府进一步解放思想、扩大开放、提高站位,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加快推进航空产业新发展,力争早日实现“航空产业大起来、航空研发强起来、江西飞机飞起来、航空小镇兴起来、航空市场旺起来”的江西“航空梦”。

在科研方面,江西要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引领,强化科研平台建设。第一,加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践中心和实训基地建设,支持省属高校、科研机构和有实力的企业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整合和利用现有科研基础设施,吸引高端人才,加大研发力度,同时积极培训后续人才。

第二,创建高端企业研发平台。以南昌航空城、景德镇直升机研发生产基地为依托,支持航空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创建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平台(含工程中心、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完善产品体系。

第三,支持建设产学研用平台。加快推进国家产教融合项目——南昌航空大学航空工程实践中心建设,以满足专业航空人才的培训实践需求。加强航空产业高端智库建设,整合省内外资源,围绕通航产业发展、通航政策、通航机场建设与运营、通航法律法规等问题展开研究,创建航空高端智库基地和航空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为江西省通航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在提升财政金融服务水平方面,首先应该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加大金融供给。明确信贷投放重点,加大对航空工业城、航空小镇、航空城、航空主题公园、重点航空项目、区域性特色通航产业集群建设等领域的信贷投放力度,促进江西特色航空产业集群发展;完善中小企业信贷评审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对中小航空企业授信业务建立差异化授信审查、审批标准和流程;加大航空企业上市培育力度,推动各类航空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加快转型升级、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大力开展产业基金融资,采用“小基金+大信贷+PPP”融资模式,由“财政资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基金形式投入、PPP模式运作、长期贷款支持、政府付费偿还”,设立产业引导基金。

其次,要加快风险分担配套体系建设。发挥好保险业的“稳定器”作用,促进银行和保险服务相结合,开发适合航空产业发展需求的保险产品,充分发挥保险行业风险保障作用;加快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担保体系,发挥省再担保公司作用,扩大对航空产业的融资担保,探索建立专门服务于中小航空企业的信用担保公司,引导担保机构与银行开展互利合作。

第三,要增强财税资金扶植力度。省级政府和地方政府要统筹整合各类资金扶持政策,加大对通用机场建设、通用航空公益性飞行服务作业和通用航空企业的支持力度。省财政积极主动争取国家民航发展基金等专项资金补助,对于试点运行的通航企业和通航航线要给予财政补贴。大力推广应用PPP模式,充分利用财政杠杆激发民间资本活力,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产业集群建设。在省千亿产业引导基金基础上,设立航空产业发展子基金,重点、精准支持一些重大项目。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首先要加强干、支线机场与通用机场之间的航线衔接,积极构建现代化立体交通运输网络体系。同时,加快建设固定运营基地、维修机构以及飞行服务站。重点在昌北机场和南昌航空城以及其他机场建设公务机固定运营基地(FBO)、专业维修站(MRO)等。此外,要完善全省飞行服务站以及其他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比如,把机场建设与边检、海关统筹规划相结合,把机场建设与配套产业规划相结合,把机场建设与区域经济及人文环境相结合。

在通航市场培育方面,首先要培育通航公共服务市场。要整合农业、林业、测绘等通航公共服务作业现有市场,开拓抢险、警务、医疗、救援、巡查等通航公共服务新市场,以公益性通航作业促进通航运营服务企业组建,撬动通航产业发展。

其次,要大力培育通航消费市场。在婺源、井冈山、南昌瑶湖、庐山西海等景点开展“航空+旅游”服务,形成常态化飞行。立足吕蒙、瑶湖、桐坪、共青城等航空小镇建设,结合当地区域经济与人文环境,打造功能各异的产城融合体与风情小镇。

第三,大力培育通航产业配套市场。依托航空运动培训业务,吸引相关运动装备厂商集聚,重点培育滑翔机、伞翼机、动力伞、滑翔伞、热气球等航空运动飞机及航空运动装备的组装制造生产和来料加工,努力形成“研-制-售-娱-修”一体化航空运动装备产业发展态势。

推荐访问:江西 底蕴 厚重 航空 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