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结合\知行统一”教学法的研究

学思知行有机结合,即学思要联系、知行要统一,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内容和基本方向,是教学追求的理想状态和学习成功的必然途径。

学思知行有机结合,即学思要联系、知行要统一,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内容和基本方向,是教学追求的理想状态和学习成功的必然途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关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条里提出:“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作为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与过去的思想品德课程相比,在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呈现形态、教材功能、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实施以来,有一些教师还在固守着过去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模式,比如,还把“学文明理”作为固定的、重要的教学步骤。有一些教师在实施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的过程中,只注重知识教学,没有把学与思、知与行有机结合起来,造成教学的低效。

因此,在探索新课程理念下,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学等为指导,以教学实践为依托,旨在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实效、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式的教学法,是当前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科理论研究的重要任务和必然趋势。此教学法的研究和推广,可以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和方法指导,保证本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充分发挥本课程在学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使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思结合、知行统一”教学法的一般教学程序和遵循的原则如下。

一、第一个教学步骤:激学引思,导入主题

1.导入主题的方法。

比如直接导入(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直观导入(利用图片、视频、实物等直观教具导入)、谜语导入、儿歌导入、谈话导入、故事导入、游戏导入、调查导入、质疑导入等。不论哪种方法的导入,都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的思考,明确学习的任务。

2.“激学引思,导入主题”这一教学步骤应遵循的原则。

一是针对性原则。教师在设计导入环节时既要考虑到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需要,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基础及生活经验、实际困惑等。

二是趣味性原则。导入的设计要新颖、有趣。新颖、有趣的导入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能使学生以愉快的心理状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为整个教学活动创造良好的氛围。

三是启发性原则。导入的设计要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产生强烈的渴望。

四是简洁性原则。要求教师在设计导八时要做到语言简明、操作简便、用时不长、不绕弯子,切忌繁琐复杂、冗长拖沓、喧宾夺主、舍本逐末。

有些教师,一味追求导入的趣味性,由于忽略了导入的针对性、简洁性,虽然也在启发学生思考,但是,学生的思考实际上是没有多少价值的。

二、第二个教学步骤:多元体验,多维互动。探究主题

1.品德与生活学科的第二个教学步骤:多元体验,探究主题。

体验是指学生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识和情感。可以是实践层面的亲历,即学生通过实际行动亲身经历某件事:也可以是心理层面的亲历,即学生在心理上虚拟地“亲身经历”某件事,包括对别人的移情性理解和对自己的回顾和反思。多元体验指的是多种角度的体验、多种方法的体验。多角度的体验是指围绕一个教学目标,针对一个问题,从不同方面进行体验。体验性学习的特点之一是个体性。个体性体现在不同的学生会在不同的活动中获得不同的体验。因此,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师在运用体验性教学方式的时候,要围绕一个教学目标,针对一个问题,设计若干活动,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让学生进行体验,使每个学生都有最大的收获。多种方法的体验,如,在游戏中体验、在情境模拟或角色扮演中体验、在欣赏中体验、在观察或调查中体验、在想象中体验、在回忆交流中体验、在练习操作中体验等。

“多元体验,探究主题”这一教学步骤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启发性原则。体验学习的关键是“反思”。各种体验活动应该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在学思结合的体验活动中有所感悟。每一个体验活动不要流于形式、浮于表层、只图热闹,要避免价值缺失的空活动、假活动和“蜻蜒点水”式的浅活动。

二是目的性原则。不论是从哪个角度体验、用哪种方法体验,体验活动都要紧扣教学目标,为教学目标服务,为促进学思结合、知行统一服务。

三是全员性原则。体验活动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

四是层次性原则。课堂上所设计的体验活动要安排得科学合理,有内在的联系,应形成一个承前启后、互为依存、循序渐进的序列。要避免教学活动板块间的逻辑混乱,层次不清。层次不清的教学活动会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造成教学的低效。

五是适度性原则。体验活动在数量、难度方面要适度,要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要体现对学生生命的尊重。

六是自主性原则。体验活动的主体是学生,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和感受,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参与。教师要做必要的指导,但不能包办代替,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分的空间,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

七是针对性原则。要针对学生情感上的障碍、认识和行为上的误区、社会生活实际有的放矢地进行各种体验活动。具有针对性的体验活动,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触动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的践行。

八是计划性和灵活性原则。活动前,教师要精心设计,做好预设: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合理利用生成的有价值的资源,灵活调整教学设计,在师生、生生互动中撞击出思维的火花。

九是开放性原则。要设计具有开放性和思维价值的体验活动,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不同的学生在同一活动中会产生不同的感受,教学评价应关注学生丰富多彩的体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

体验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依据教科书但不依赖教科书,超越教科书但不脱离教科书。要把课前、课上、课后的体验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起来,把课堂教学与学校其他教育活动、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在践行开放的大德育观中,促进学思的结合、知行的统一。

2.品德与社会学科的第二个教学步骤多维互动,探究主题。

多维互动指的是师与生的互动、生

与生的互动、师生与教材的互动、师生与多媒体的互动、师生与教材之外的文本、人力、实物等资源的互动。

“多维互动,探究主题”这一教学步骤应遵循实效性原则。

一是提高师生与教科书互动的实效性。教科书是基本的、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所以,对教科书这一文本资源,我们既不能完全舍弃不用,也不能照本宣科f让学生只停留在简单地读一读、看一看的层面。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选择适当的时机,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中的图文,引发思考。或者由教师设计有价值的问题,或者由学生质疑,教师进行梳理,引导学生解决有价值的问题,或者让学生谈一谈通过阅读分析教科书所获取的信息或产生的感悟等。

二是提高师生、生生互动的实效性。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不仅仅是语言上的交流、表层上的活动,更重要的是思维的互动,师生、生生应该有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流。这就需要教师课前精心设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或其他活动:课上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民主平等的空间和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善于捕捉、合理利用课堂中生成的有价值的资源。师生、生生在学思结合的互动中,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三是提高师生与音像资源互动的实效性。音像资源的使用要紧扣教学目标;选择恰当的时机、恰当的内容、恰当的方式;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音像资源,欣赏后解决相关问题。

四是提高师生与教科书之外文本资源互动的实效性。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上,经常出现资料简单堆砌的现象:一人读课外资料其他人听,交流资料的活动表面化、形式化、简单化,最后读和听的人对资料内容都没留下深刻的印象,没有产生思维活动。所以,提高师生与教科书之外文本资源互动的实效性,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学思结合,指导学生把资料内容变成自己的语言来表述:指导学生运用资料来解决问题;指导学生运用多样的资料呈现方式:指导学生交流从资料中所获得的信息或感悟;教师适时地追问或学生质疑等。

不论是哪种形式的互动,都是为了落实教学目标,都要将学习过程与思考过程相结合,使学生不仅学会知识,还学会思考的方法,并乐于开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

三、第三个教学步骤:知行结合。强化巩固

强化巩固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知识竞赛法、情境辨析法、情景模拟或角色扮演法、操作法、练习法、欣赏法、解决实际困惑法、道德两难案例分析法等。不论运用哪种强化巩固的方法,都要紧密结合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以促进学生的知行统一。

“知行结合,强化巩固”这一教学步骤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目的性原则。每一个强化巩固活动都要为落实教学目标服务,为促进学生知行统一服务。

二是有序性原则。按照教科书内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由浅入深,梯次安排,拓展延伸应由校内到校外,由家庭到社会。练习的深度和广度逐步提高。

三是适度性原则。强化巩固训练的内容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对学生行为的要求和引导应该是学生力所能及的、切合学生和社会实际的。

四是灵活性原则。练习的形式要灵活多样。要指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使学生在灵活多变的训练活动中促进知行的统一。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把“知行结合,强化巩固”这一教学步骤相机在第二个教学步骤“多元体验,探究主题”(品德与生活)、“多维互动,探究主题”(品德与社会)中进行。

四、第四个教学步骤:课后延伸。学以致用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具有开放性,教学时空不局限于课堂40分钟,应把课上、课下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课后延伸活动要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把课上所学知识应用于社会生活实践,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在落实“课后延伸,学以致用”这一教学步骤时要遵循适度性原则。

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有的教师布置的课后实践活动数量过多,有的教师布置的课后实践活动难度过大,没有考虑学生的能力水平和生活实际。其结果,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打消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能导致学生或家长以说谎来应付教师的检查以“蒙混过关”。

对策;一是换位思考策略。教师要学会站在学生、家长、社会的角度思考问题,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能力水平、生活实际,根据家长和社会的需求等,精心布置数量适度、难易适度或不同层次的课后实践活动。二是持续性策略。课后实践活动布置之后,教师要做好跟进调查、追踪了解、相机指导、灵活调整、定期小结与反馈,使课后实践活动落到实处。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教学实践中应用“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式教学法时要注意灵活性。一方面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具有开放性,应把课前、课上、课后的活动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虽然“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式教学法的基本教学流程中没有把课前活动概括进去,并不是说课前活动不重要。有很多课需要教师在课前指导学生进行回忆、观察、调查、搜集并整理资料等活动,使学生通过课前的学习与思考,对要学的知识形成初步的感悟。学生的课前活动要做到因需而开展,低负而有效。另一方面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具有综合性,品德与生活将品德、生活、科学等教育有机整合,品德与社会将品德、行为规范、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与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课程综合性,决定了不同的主题在教学内容上有不同的侧重点。所以,我们所创建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式教学法的基本教学流程不见得能够适合所有的主题。这就需要教师要灵活地运用此教学流程,不要生搬硬套,应当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对此教学模式进行适当的调整。

不论怎样对该教学模式进行调整,都应该体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这一理念的价值追求。

推荐访问:教学法 研究 知行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