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演唱论文谈到民族声乐的起源,我们可以一直追溯到远古时期,一些文献中有记载民族声乐的相关信息,由于受当时的条件限制,民族声乐表现形式没有保留下来,我们只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声乐演唱论文4篇,供大家参考。
声乐演唱论文篇1
谈到民族声乐的起源, 我们可以一直追溯到远古时期, 一些文献中有记载民族声乐的相关信息, 由于受当时的条件限制, 民族声乐表现形式没有保留下来, 我们只能从文字记载中了解, 这就造成我们对远古时期的民族声乐的了解少之又少。迄今为止, 我们了解的最古老的声乐表演就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表演唱”。隋唐之前, 中国的民族声乐只存在于宫廷之中。宋代之后, 在普通百姓生活的场所出现了“瓦市”“勾栏”等娱乐活动, 以及其后的各种“戏楼”“茶馆”的兴盛, 是中国戏曲真正的摇篮。
二、传统戏曲和民族声乐的联系
(一) 传统戏曲的特点与民族声乐的含义。
中国传统戏曲有着独特之处, 第一, 戏曲的表演形式是以一定的标准将不同的艺术表演形式融合在一起, 在体现共性的过程中展现个性;第二, 传统戏曲是通过音乐和舞蹈的结合来表现现实生活, 这些表演形式包括“唱、念、做、打”;第三, 中国传统戏曲主要是通过“取其意而弃其形”的方式来表现现实生活, 例如白脸的曹操, 红脸的关羽等。
民族声乐则是反映了不同民族的不同特征, 给人们展现出了多样化的音乐演唱形式。民族声乐与戏曲、民歌、说唱的表演不同, 它是继承并发扬这些传统演唱艺术, 同时, 也不断吸收、借鉴西欧美声唱法的优点和歌唱理论, 从而形成的具有艺术性和时代精神的新民族歌唱艺术。
(二) 传统戏曲元素与民族声乐的联系。
戏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非常重要的艺术形式, 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戏曲艺术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它不仅融合了民族乐曲, 而且还融合了宗教音乐、宫调等艺术表演形式, 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久盛不衰, 保持活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 大众对传统戏曲与民族声乐越来越喜爱, 民族声乐植根于我国传统文化土壤中, 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 已经得到了较长时间的发展、完善和扩展。从而拥有自己的演唱和表演风格。
传统戏曲和民族声乐都是在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传统戏曲和民族声乐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协同发展。传统戏曲与民族声乐在不同的地域形成不一样的文化特色, 民族声乐吸收了传统戏曲的优秀成分, 用来丰富声乐的表现形式, 例如, 传统戏曲中的板式变换、丰富的演唱技法等, 不仅使民族声乐得到发展, 同时也使传统戏曲本身得到了更好发展。
三、传统戏曲元素在民族声乐中的应用
(一) 传统戏曲对民族声乐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 中国传统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 通过不断吸收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 不断发展完善自己, 从而形成独特的艺术表演形式。现代民族声乐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中国传统的戏曲文化, 同时还借鉴西方的声乐美学和声乐演唱技巧。在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过程中, 中国传统戏曲文化为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 传统戏曲元素体现在民族声乐中。
对戏曲演唱者来说, 一般要求比较严格, 通常演唱需要秉持“字正腔圆, 声情并茂”的表演手法, 戏曲大多来自民间, 其中有很多表演形式, 如京剧、豫剧、黄梅戏等。这些都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 演唱者引用诗词歌赋, 通过说唱等形式表现出来。民族声乐借助传统戏曲的表演方式, 通过声调在字与字之间的改变及抑扬顿挫的表达, 将歌曲蕴含的感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声调和气息在传统戏曲和民族声乐中也十分重要, 好的声调和适合的气息, 可以很好地将演唱效果表现出来。演唱中国传统戏曲时, 演唱者的呼吸方式主要是丹田运气, 可以运用丹田的呼气方式来调整演唱气息, 再加上演唱者自身的情感和独特的表演技巧, 可以大大提高演唱效果, 从而带动观众、感染观众。
传统戏曲表演中融合了大量的肢体语言、声音等动作, 完美体现了韵律美与声音美, 民族声乐不断从传统戏曲中吸取经验和演唱技巧, 从而发展完善自己、壮大自己。
参考文献
[1]冯晓玲。传统戏曲元素在民族声乐中的运用[J]。黄河之声, 2017, (13) :75.
[2]王志昕。中国传统曲艺与戏曲元素影响下的民族声乐[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 2011, 08 (1) :96-99.
[3]闫晓宇。民族声乐作品中的传统戏曲元素略谈[J]。音乐论坛, 2015, (16) :39.
[4]肖娜。中国民族声乐作品中戏曲元素的融合[J]。音乐论坛, 2015, (16) :38.
声乐演唱论文篇2
社会的不断进步, 对人才的需求也在逐日增加, 为了培养更多的人才, 各高校的招生人数不断增加, 专业的门类也在不断细化。但在不断的扩招之下, 高校毕业生的整体素质在下降, 而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严苛, 这无疑造成了人才相对缺乏的状况。茶艺艺术指导是茶文化兴起之后出现的一门学科, 将茶艺和音乐进行了完美的融合, 而随着高校各专业不断的扩招, 该专业的毕业生也面临着就业困难的问题, 究其原因, 主要是在毕业生中, 高端人才缺乏, 技术过硬的人才少, 毕业生的社会经验很少, 在课本上所学的知识也难以融会贯通用于实际中。
1 声乐伴奏中茶艺艺术指导专业的就业现状
1.1 专业毕业人数众多
茶艺艺术指导属于艺术类专业, 相对于其他普通专业来说, 升学门槛较低, 尤其对于文化课的要求。很多高中生为了减轻学习压力, 会选择茶艺艺术指导专业, 这个专业的学习压力不大, 这使得短短几年的时间内报考相关专业的人数激增, 而到毕业时, 因为该专业所需的人才数量较少, 因此, 很多人就会面临毕业难的困境。声音伴奏中茶艺艺术指导专业的发展时间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说短, 社会需求不大, 而大部分的毕业生专业水平不高, 缺乏相关的工作经验, 对市场的把握能力较差, 而相关公司需要的是成熟的人才, 这也就使得茶叶艺术指导专业的毕业生很难就业。
1.2 专业地域性限制强
我国虽是茶叶大国, 茶区的数量也较多, 但茶艺却有一定的地域限制, 多集中在福建、云南等茶区密集、茶文化发展较好的地区。而目前的大学毕业生, 多把北上广深等经济发展迅速的一线城市作为首选的择业区, 而福建、云南等发展相对缓慢的地区自然成为了备选项。而茶艺艺术指导专业人才往往是在这些经济发展缓慢, 茶文化发展较好的城市中需求较大, 该专业的毕业生要想提升其专业就业率不得不走向这些城市。专业的地域性限制影响了茶艺艺术指导专业的就业率, 使很多专业毕业生不能从事该专业。
1.3 专业学生成本较高
一般来说, 艺术类专业的成本比普通专业的成本较高, 因为艺术类专业对于场地、器械、及艺术审美的培养都有要求, 并且艺术类专业平时在专业上所花的时间也较长, 甚至很多的相关专业的学生需要参加校外的培训班。较高的投入, 使其毕业后在就业岗位的选择上有了更高的要求, 很多毕业生认为, 投入了如此高的成本, 理应有高的薪金。在实际的调查中发现, 八成的茶艺艺术指导专业的毕业生对目前就业的薪酬不满意。
2 声乐伴奏中茶艺艺术指导专业就业困难的因素分析
2.1 国家相关就业体制不健全
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的增多, 大学生就业的问题成为了亟须解决的问题。大学毕业生就业, 就是让大多数的大学毕业生能够获取一个合适的岗位, 解决自身的温饱问题, 以促进社会的稳定。而其中的待遇薪水问题, 则是需要国家有相关的政策进行保护的。在我国, 企业的性质主要有国有企业、公私合营企业及私营企业等, 这些企业是高校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场所, 对于茶艺艺术指导专业来说也不例外。但就目前来说, 声乐伴奏中茶艺艺术中指导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企业主要是私营企业, 很多的私营企业在用人制度上不够规范, 保障体系不够健全, 甚至很多的企业没有失业、医疗、养老保险等相关保障制度, 这使得相关专业毕业升高, 没有归属感和安全感, 因此在选择就业岗位和就业场所时有诸多的顾虑。正是由于国家相关的就业体制不够健全, 使得很多的茶艺艺术指导专业的毕业生转行考公务员、事业单位等, 有的甚至直接放弃本专业。
2.2 茶艺艺术指导毕业生的自身问题
从大学走向社会是一个相对艰难的过程, 意味着有独自承受的能力, 但很多的茶艺艺术指导专业的毕业生习惯于依赖于父母, 习惯接受父母的安排, 从而将自己的就业压力转嫁到父母身上。在高校毕业生中, 尤其是茶艺艺术指导等艺术类相关专业的毕业生, 多有强烈的攀比心, 在就业过程中, 很多学生会就家庭的背景进行攀比, 甚至拿父母的人际关系进行攀比, 这使得其没有自我承担、自己奋斗的意识。茶艺艺术指导专业的大学生的升学过程往往都是一帆风顺, 没有面对挫折的能力, 容易在遇到就业问题时, 缺乏积极性, 自暴自弃, 这些都是其心理素质过低的表现。此外, 由于国家茶艺艺术指导专业的就业体制不够健全, 绝大多数的相关专业毕业生对未来的就业形势表示担忧, 企业与毕业生之间也缺乏有效的沟通。学生将其专业指导寄希望与企业实习期, 而学校关注的仅仅是毕业生的整体就业率, 对于茶艺艺术指导专业毕业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3 提升声乐伴奏中茶艺艺术指导专业就业的对策
3.1 提升茶文化的文化地位
茶文化是我国璀璨的文化之一, 茶文化不仅在我国极具影响力, 甚至在国外也占据了一定的文化地位, 但事实上, 绝大多数人对于茶文化的了解只能说是一知半解, 与其相关茶舞、茶艺、茶乐等相关内容发展相对滞后。茶文化地域性的限制阻碍了茶艺艺术指导专业毕业生的就业, 其根本还是在于茶文化所衍生出的一些文化内容还没有为人所熟知。声乐伴奏中茶艺艺术指导专业是将茶乐与茶艺相结合的一门专业, 融合了中国传统的乐音形式和茶道文化, 但就目前看来, 与之相关的就业岗位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并没有很多, 这无疑说明了我国传统的茶文化还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 想要提升声乐伴奏中茶艺艺术指导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 就要提升茶文化的文化地位, 让更多的人认识并欣赏茶艺, 而促进其他非茶区的地区能设立各类茶文化的企业及茶馆等与之相关的"地方, 从而能增加茶艺艺术指导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
3.2 建立健全的茶艺艺术指导专业就业制度
上文已述及, 政府在各个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领导者也是参与者, 政府像一只无形的手, 起到有力的调控作用。声乐伴奏中茶艺艺术指导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过程中, 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引导, 政府要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 制定相应的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制度, 指导茶艺艺术指导专业毕业生就业。国家制定规范的就业制度要从人才的培养入手, 也就是说要以社会导向为出发点, 在现有的茶艺艺术指导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上, 构建形成健全的专业就业制度, 并打通茶艺艺术指导专业的就业渠道。要从茶艺艺术指导专业大学生的自主创业入手、为高校学生提供相关的实习岗位, 并在其毕业前期开展相关专业的校园招聘, 做到对茶艺艺术指导专业就业科学的引导和全面的规划。
3.3 优化茶艺艺术指导专业的课程设置
社会的需求的专业就业的导向, 茶艺艺术指导专业的主要功能就是传承和发展我国的茶文化, 因此, 培养茶艺艺术指导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是当务之急。随着全球文化一体化进程的加深, 我国的茶文化及其相关的内容所受的重视与日俱增, 社会对相关专业的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 但目前茶艺艺术指导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使得很多企业即使是缺乏人才也不会盲目的招高校毕业生。因此, 要从两个方面入手, 提升茶艺艺术指导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素质, 一方面, 要从茶艺艺术指导的专业知识入手, 将课本知识和专业技能相结合, 提升其文化修养及专业能力。另一方面也要培养茶艺艺术指导专业的服务意识及从业态度, 在课程的设置上要重视专业实习的权重。总而言之, 就是要让茶艺艺术指导专业的课程设置符合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 通过全面分析、合理设置, 提升高校人才的培养能力, 从而提升茶艺艺术指导专业的就业率。
4 结语
茶艺艺术指导专业是一门新兴的专业, 开展专业的时间较短, 其课程设置及相关制度仍有待加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在逐年上升, 声乐伴奏中茶艺艺术指导专业亦然, 但就目前看来, 其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因此, 声乐伴奏中茶艺艺术指导专业要以社会的需求为出发点, 提高国民对茶文化的重视, 加强课程的设置, 健全高校就业制度, 解决茶艺艺术指导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谷津阳子 (Yatsu Yoko) 。中国茶艺在日本推广现状及前景实证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 2015.
[2]宋晓维。试论茶艺表演中背景音乐的选择[J]。广东茶业, 2013, (03) :34-37.
[3]陈学林。合理定位专业培养目标培养适销对路的高职茶艺人才[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7, (20) :174-175.
[4]覃红燕, 施兆鹏。茶艺表演研究述评[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04) :98-100.
声乐演唱论文篇3
现代信息技术是时代发展至今的产物, 它的出现极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 应用到教学之中, 能有效整合教学资源, 优化教学设计, 为课堂教学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中是时代的要求, 是师范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是培养综合型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师范声乐课程中应用的必要性分析
在教育改革大背景下, 声乐教学取得了一定成效, 从师范院校角度来说, 师资队伍壮大, 师资力量增强, 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等均有较大改变, 从学生角度来说, 学生掌握了扎实的声乐专业知识, 敢于突破传统学习方式的束缚,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 为学生成长成才奠定基础。纵观当前师范院校声乐课程发展实际, 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在教育改革之初, 尤其是在信息化时代下, 示范声乐课程的开展却不是很乐观。传统教学理念根深蒂固, 在较短时间内还无法完全摆脱。
1、 声乐学习的“难点”
一直以来, 声乐学习的“难点”在哪?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 那么难点究竟在哪?归根结底, “难点”就在于师生在课程教学中总在寻找“位置”和“感觉”, 这种看不见、摸不到的概念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理解, 如此一来, 理解教师思维的学生自然不费力气便能很快理解, 但对于“心中有自己想法”的学生则达不到什么成效, 这些所谓的“感觉”对声乐课程教学并无益处。
2、 教学设备的局限
钢琴、音频播放器、镜子、黑板是传统声乐教学中必备的“几大件”, 虽然近几年大多学校对设备进行了更新和增加, 但传统的教学方式仍在延续, 学生在教师“感觉”和“经验”的指导下进行声乐演唱, 声音位置的高低、声音腔调的圆亮都是教师所关注的重点。学生完全依靠教师的指导进行反复练习, 一味地模仿限制了学生的自我创造能力, 学生对教师从心底也产生了深深的依赖感。教师为学生播放音频时, 一段完整的曲目很难进行针对性的教学, 在课程教学中不仅浪费时间, 也无法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 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
在信息化时代发展的今天, 各师范院校在声乐课程教学模式上仍离不开传统教学模式, “一对一”针对性的教学模式+“大班”普遍性的教学模式, 从形式上看颇为合适, 但在高校招生人数日益增加的当下, “一对一”教学模式很难实现, 而“大班”的普遍性则无法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掌握知识, 这种形式化的教学模式不仅无法起到针对性的作用, 反而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也会使教师花费更多的时间在教学上, 不得不减少备课、做科研的时间, 对师范声乐课程的长远发展来说, 是极为不利的。
二、从辩证的角度看现代信息技术在师范声乐课程中的应用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存在两面性, 现代信息技术在师范声乐课程中的应用也不例外, 本文中笔者从优势和劣势两个角度, 以客观的视角来分析现代信息技术在声乐课程中应用的局限性和促进性。
1、 促进性
现代信息技术以直观性、形象性、便捷性、实效性的特征为人们所喜爱, 在声乐课程教学中也深受教师和学生的喜爱。网络信息方便搜集以及进行资源整合, 学生在学习时, 能更加系统、方便, 节省不必要的时间消耗, 收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
2、 局限性
声乐的学习需要天赋与汗水, 它是一门要求极高的艺术学科, 简单的模仿与学习无法促进学生唱功的进步, 只有经过刻苦、努力的练习, 才能不断充实自我、完善自我。因此, 大量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过多传递理论知识, 对学生练习能力的提高具有局限性。
事物的发展具有两面性, 无论哪种技术的出现和使用, 都会显现出其优势和劣势, 作为信息化时代下的声乐专业工作者, 应充分认识到其不足, 借助新的手段和方法不断加以完善和创新, 为师范声乐课程教学的进步与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三、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 有效应用到师范声乐课程中
1、 现代信息技术在声乐集体课中的应用
集体课是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进行授课的一种教学方式, 其目的在于强化学生的音乐知识理论, 使其掌握正确的发音原则和方式, 建立正确的声音理念。集体课减轻了教师多次重复的负担, 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师范声乐课程之中, 以课堂演播方式进行呈现, 引导学生进行模拟演示, 对于纯理论知识的讲解, 可以利用PPT、投影仪等加以辅助教学, 为学生介绍各个时期声乐发展特征、流派、代表人物等, 直观化、便捷性的教学方式, 节省了板书的时间, 丰富多彩的画面使学生更加愿意学习。教师在介绍声乐某一发展时期特点时, 除文字描述外, 还可以搜集该时期的社会背景、相关作品等资料, 引导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对作曲家、歌唱家进行了解。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丰富了课堂教学手段, 使内容更加充实和直观。
2、 现代信息技术在小课教学中的应用
传统课程教学中, 教师依靠自身教学经验, 对学生进行概念讲授, 由于学生缺乏相应的知识储备, 因此, 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各种概念不甚了解, 对发声器官的位置、发声概念等缺乏了解, 对于抽象的专业术语 (如:声音支点) 了解不到位, 声乐课程显得深奥难懂。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教师可以通过Flash、AI、CAI等软件制作课件, 将人的发声器官, 歌唱时各个器官以动态画面的形式制作出来, 引导学生理解晦涩难懂的概念, 现代信息技术的直观性、具体性特征让复杂的知识简单化, 学生学习时不用耗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 掌握了更多的知识和技巧。
3、 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前、课上、课后的应用
课前预习, 学生通过互联网搜集相关资料, 对歌曲的时代背景、流派、作曲家、演唱家等相关资料进行了解, 细致地分析旋律和对词等,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课前预习, 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分析作品。
课上学习, 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音乐作品, 引导学生进行练声, 运用Nuendo软件来制作简单的练习曲伴奏, 丰富学生练习时的趣味性, 帮助学生纠正音准、把握节奏。
课下复习, 一些学生在课堂上的状态很好, 而在课下却很难找回这种“感觉”, 课下学生利用手机、DV、录音笔等电子设备录制课堂内容, 课下多加学习、练习, 将课下练习时的状态与课上加以对比, 找出问题, 改正问题。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 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课堂教学效率。
四、结语
现代信息技术是时代进步的产物, 相对于传统声乐教学来说, 现代信息技术更能带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新时代发展的今天, 新的课程教学方式, 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 不断提高师范院校声乐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丰富教学手段, 为教育改革发展提高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汪媛媛。浅谈现代信息技术与高校声乐教学的整合[J]。媒体时代, 2015 (10) 。
[2]卢亮。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声乐演唱分析[J]。北方音乐, 2015 (7) 。
[3]张春明。当前高校声乐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具体运用[J]。都市家教, 2010 (10) :187.
声乐演唱论文篇4
民歌是民族地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组成元素之一, 可以充分展现民族文化特点以及地方特色。我国高校的声乐教育应该不断吸取地方民族音乐的精华, 将其传承与发展下去。川南地区一般为丘陵地带, 和风细雨、气候宜人。巴山蜀水以及较为封闭的环境孕育了川南民歌文化, 使其蓬勃发展。当地的山歌又称“神歌”, “神歌”其实是指早晨的山歌, 由于方言谐音被读作“神歌”。可以说, 川南民歌是独具特色的地方民歌, 是我国民族音乐中重要的宝藏, 需要深入研究。
一、高校民族音乐现状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更加注重精神层次的追求。在西方声乐文化充斥着民族声乐文化的背景下, 我国高等院校民族音乐教学面临着种种机遇与巨大挑战。目前, 高校民族音乐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 缺乏民族性
川南地区大多数高等院校的声乐教学, 其主要的课程还应用着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 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审美的培养都偏向于使用西方国家的教育方式。教学过程中, 教师一对一地传授学生技法, 但教学内容与川南地区特色民歌结合度不足, 相对缺少个性和鲜明特点。
民歌是广受欢迎的歌唱形式, 不但源于其特殊的发声和气息, 最主要的是其内含的特色地域文化、语言特色等。风格、韵味及语言是地域民歌的核心, 因此, 学习者的艺术修养对地域民歌的学习而言非常重要。在川南地区高校的声乐教学中, 很多院校都缺乏对当地民歌的具体研究, 从而不能很好地将川南民歌特色融入课堂。许多地方高校开始设立民族声乐教学, 民族声乐在总体上逐渐走向成熟, 但笔者认为, 当下民族声乐的教学方式仍缺乏民族性以及地域文化特色。
(二) 缺乏民族声乐教材
在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 民族声乐教材相对缺乏, 这不利于民族声乐教学的效果提升。可以说, 民族声乐课堂中基本是讲授传统的声乐理论以及表演方式, 缺乏代表性的曲目研究。川南民歌的曲目十分丰富, 出现在高校的民族声乐教学中却仅有少数几首, 学生的接触面很小。这种程度的学习远远不能满足实现民歌教学目的的需要。
(三) 师资力量不足
从声乐教学的实际内容来看, 民族声乐教学中教师资源仍有较大欠缺, 从事民族声乐教学的教师人数远远少于美声教学的教师, 这其中包括一些专业音乐学院, 学校声乐方面的教师比例失调, 民族声乐教师缺乏等。这种现状十分不利于川南地区民歌教学, 同时也限制着川南民歌的发展, 大力增加民乐这方面的师资力量, 对民歌的传承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川南地区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意义
我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 具有代表性的民歌文化众多, 各具特色。地方高校的声乐教学中, 不仅要融入各个地区的民歌特色, 还要体现民歌背后的地域文化特色。以川南民歌为例, 川南民歌是我国民族音乐的瑰宝, 在当地高校声乐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 民歌的传承与发展要依赖声乐教育来带动。因此, 川南民歌与当地高校的艺术教育是不可分割的。
(一) 传承家乡民歌特色
地方高校就招生比例而言, 本省学生比重较大, 这为川南地区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奠定了基础。民歌产生并流传于人们的生产以及生活中, 川南民歌是当地人民风土人情以及生产生活的体现,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 是他们的乡音。如新编民歌《槐花几时开》是川南民歌的代表性作品, 其歌词精炼、旋律优美、感情真挚朴实。这首民歌的歌词自清代开始就已被收录, 经过不断的演变, 作为一首经典作品被纳入高校教材中。学生在学习或演唱时, 要特别注重对家乡热爱之情的表达。在教师恰当的引导下, 高校民族音乐的教学能够加强川南民歌的分量, 让学生感受家乡的音乐美, 增强民族责任感。
(二) 了解川南的历史以及人文知识
在川南民族声乐教学中加强对川南民歌的学习, 可以增加学生对川南地区民歌的诞生历史以及环境的了解。川南民歌的曲目众多, 反映川南地区历史文化以及人文传统, 所以, 学习民歌同时也是学习和了解其历史的过程。学生在学习川南民歌的过程中, 不仅可以学习到民歌特色的演唱方式, 还能深入了解民歌所蕴含的历史以及人文知识, 加深对当地文化的热爱, 对川南民歌的传承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 促进民歌传承发展以及信息交流
川南民歌是一种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的载体。加强川南民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教学内容, 可以让学生接触更多的民歌曲目, 并且学习与发扬其内在精神。川南民歌教学, 不仅要传授传统的教学内容, 还传授学生对歌唱技巧之外的背景文化知识, 这样学生才能更充分地意识到民歌文化的内涵, 了解其历史文化以及人文知识, 从而更好地学习川南民歌。如“川南民歌第一村”天仙镇“唱响川南民歌, 传承民俗风情”民歌赛的举办, 响应了传承民歌文化发展的号召。比赛以一首独具川南魅力的《那溪那山》拉开帷幕, 13支参赛队伍有着不同的腔调、风格, 尽情展示川南民歌的魅力:《爬海歌》通过唱跳的表现形式, 再现歌词场景, 十分幽默;《干哥哥》是男女对唱的演奏方式, 表现出干哥哥追求嫂嫂的苦涩爱情;天仙小学的《太阳出来红艳艳》将本次大赛推入高潮, 从孩子们的脸上看出川南民歌的传承希望。该次大赛完美落幕, 是一次较好的交流机会。高校教学应该多组织一些具有影响力的民歌比赛, 让学生更好地认识民歌, 从而热爱民歌表演。
三、川南民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一) 强化川南民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地位
川南地区高校声乐教学一般都会结合当地民歌特色来培养学生, 同时汲取其他地方民歌精华, 以提升学生对川南民歌的认识。对于部分学生来说, 其受西方声乐教学的影响, 对传统的民歌教学认同度不高。然而, 民歌象征着民族特色的声乐形式, 也是川南民歌的可贵之处。只有深入地学习民歌文化, 才能领悟其内在的文化蕴涵。“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在高校声乐教学中, 只有深入了解川南民歌, 并且认真地学习, 才更容易让学生们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领会其深厚的文化精髓。
(二) 利用新媒体形式传播川南民歌
川南民歌体现川南地区自然人文环境的独特。川南地区面积虽然不大, 但是不同的地方就会有不同的文化以及语言差异, 因此各地的民歌也就各具特色。川南地区高校的民族声乐教育发展前景广阔, 教学内容需要不断完善。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发展, 传播途径以及载体都发生巨大的变化, 传统的传播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的文化传播。文化的发扬需要各种载体来传播。因此, 高校不仅要重视川南民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研究, 同时还要创新教学方法, 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民间歌手的机会, 这对其体会民歌的魅力, 对民歌艺术的传播也起到很大作用, 如借助新媒体平台去大力宣传川南民歌文化, 通过各种网络平台去搜寻资料, 或者通过目前最流行的直播软件去分享学习民歌的过程, 以及观看一些民歌选手的直播来学习川南地区民歌文化。同时可以在学校举办演唱会或者是学术研讨会, 引导学生去深入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背景, 发现民族音乐的音乐美, 从而更能彰显川南民歌的文化内涵, 激发学生去学习以及保护我们的民族文化。
(三) 编写教材, 丰富乐曲宝库
对于高校民歌教学课程中, 要选取一些优秀的、具有代表性的川南民歌曲目, 编写成音乐教材, 以方便学生进行深入学习;可以录制一些经典的川南民歌曲目, 制作成MP3或者是视频格式, 丰富川南民歌的音乐库;或者教师制作完整的多媒体课件, 来展示全新的课堂模式, 视听结合;也可以找寻一些能重点体现川南民歌风格特征的曲目, 在课堂上重点学习。
结语
川南地区的民歌研究对于高校声乐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在高校民歌声乐教学中应用广泛, 需要重点学习、传承川南地区文化以及人文知识。川南地区高校要利用好自身教学平台去传承和发扬川南民歌的文化内涵, 为该地区建设文化大省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格根莎娜。以科学发展观看少数民族声乐教育之发展[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S1) 。
[2]易丹丹。地域特色民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以浙江民歌为例[J]。美育学刊, 2016 (3) 。
[3]翁葵, 韦家燕。论构建少数民族地区艺术院校民族声乐教学的特色——以壮族原生态民歌融入为例[J]。音乐创作, 2012 (11) 。
[4]柏乐。从原生民歌到新民歌的发展看中国民族声乐发展趋向——以《玛依拉》和《玛依拉变奏曲》为例[J]。当代音乐, 2017 (19) 。
[5]申育林。领悟本旨不违宗与时俱进不违时——以《再唱一曲巢湖好》为例[J]。论新民歌之道[J]。合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5) 。
[6]肖黎声。关于民族声乐演唱与教学的几点思考——“‘珠江·恺撒堡钢琴’第三届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比赛”观后[J]。歌唱艺术。2013 (12) 。
[7]崔姝声。传统民歌在当代民族声乐中的价值体现——基于传统民歌的声乐教学实践[J]。乐府新声 (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 2013 (4) 。
推荐访问:声乐 演唱 论文 声乐演唱论文选题方向 声乐演唱论文参考文献 声乐演唱论文开题报告 声乐演唱论文题目 声乐演唱论文2000字 声乐演唱论文3000字 声乐演唱论文提纲 声乐演唱论文研究热点 声乐演唱论文研究方法有哪些 声乐演唱论文选题